唐宋词鉴赏辞典
沁园春
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①催归,汝胡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③,犹记乌衣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⑤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⑥,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⑦?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⑧好在,卧龙已矣⑨;玉山⑩无恙,跃马何之⑪?不解自宽⑪2,徒然相劝,我辈行藏⑪3君岂知?闽山⑪4路,待封侯事了⑪5,归去非迟。
〔注〕 ① 抵死:急急、竭力、拼命。 ② 胡:何,为何。 ③ 玄鸟:即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 ④ 乌衣: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东晋王、谢诸名族居此。北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四有《王榭(风涛飘入乌衣国)》一篇,盖传奇小说,谓唐金陵人王榭航海偶至乌衣国,国人皆燕子之化身。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记其为“刘斧《摭遗集》所载《乌衣传》”。《摭遗集》今佚。按此故事系自刘禹锡《乌衣巷》诗生发而出。 ⑤ 合:应该。 ⑥ 何为者:为何。 ⑦ 芳枝:花枝。似指杜鹃花,红色,若为杜鹃啼血所染然。 ⑧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⑨ 卧龙已矣:谓诸葛亮已死。卧龙,《三国志》本传载徐庶向刘备推荐道:“诸葛孔明,卧龙也。”⑩玉山:玉垒山,在四川都江堰市西。 ⑪跃马何之:跃马,指公孙述。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唐杜甫《上白帝城》诗:“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按王莽篡汉时,公孙述为蜀郡太守,自恃地险,遂称帝。后被东汉军攻破,身死国亡。何之:到哪儿去了呢?以上从杜甫《阁夜》诗“卧龙跃马皆黄土”句化出。 ⑪2不解自宽:不晓得自我宽慰。 ⑪3行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谓如为统治者所用,即出仕;如为统治者所舍弃,即归隐。此犹言“出处”。 ⑪4闽山:陈人杰为福建长乐人,此代称其家乡。 ⑪5封侯事了:泛指功成名就。
杜鹃一名子规,亦名“催归”。在这鸟儿的身上,凝固着一段幽怨凄迷的神话传说。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自号望帝,后被迫禅位给大臣鳖灵,退隐山中,欲复位不得①,死后魂魄化为此鸟,每到暮春季节便悲鸣不已,声声如道“不如归去”,直啼至血出乃止。古代那些离乡背井、羇宦四方的文士,谙尽了官场失意的滋味,一旦听到杜鹃哀惋的呼唤,往往油然而生倦宦思归之感,发为诗词,遂有“身惭啼鸟不如归”(苏辙诗句)、“多谢子规啼劝我、不如归”(贺铸词句)、“杜鹃终劝不如归”(范成大诗句)之类的话头,可谓韵语中的老生常谈了。然而,陈人杰乃是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士子,正在积极求仕,朝气勃勃,想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杜鹃鸟冲着他嚷嚷催归,岂非“蚊子叮泥菩萨——找错了对象”?说来也好笑,诗词中鸟儿自讨没趣之例颇不一见。唐人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敦煌曲子辞《鹊踏枝》亦曰:“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并此篇鼎足而三。比较起来,词人对杜鹃总算还客气,既未以长竿相扑,也不曾“非法拘禁”,仅仅严辞呵斥而已——“君子动口不动手”,秀才作风,到底文雅许多。
题曰“问杜鹃”,这“问”是“责问”“质问”。词以“当头炮”开局:杜鹃,你苦苦催促人归,自己为何不回四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眼见得那鸟儿好似《水浒传》里的九纹龙史进,被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一棍搠倒了也。然而小说中的好汉可以认输,词里的杜鹃却未必服帖,盖人鸟本自有别,先生既不肯归,只当鄙鸟白说,奈何以“不归”罪我?我鸟类宁有“归”与“不归”之说耶?殊不知词人聪敏,早见及此,不待鸟儿强嘴,已自先发制人:像那去家千年的白鹤,尚且知道重返辽东寻访城门之华表;远徙万里的海燕,犹能记得金陵乌衣巷中的旧居——同属卵生羽化的禽鸟,鹤、燕不言“归”而归,你杜鹃言“归”而不归,羞也不羞?在旁观者看来,这一脚踏上去,杜鹃再无法翻身了。但词人搏兔用全力,仍然穷追不舍:君之所以“不归”,宁为“路曼曼其修远”乎?——非也。自江南至四川,里途并不算长。那么,是否因为“身无彩凤双飞翼”呢?——不。你的翅膀完好无缺。也许,“八月秋高风怒号”,阻遏了你的飞行?——否。现在时值春暮,东风劲吹,正好顺势向西翱翔。如是乎从主体行为能力和客观行动条件等不同角度一一审视并否决了鸟儿可以用来敷衍塞责的种种遁辞,这就逼出了对于杜鹃的又一次质问:“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乍看起来,它似乎是对篇首“汝胡不归”一问的同义反复,但细细寻味,便知不然。关键就在“血洒芳枝”四字。此从唐人李山甫《闻子规》诗“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云云化出,妙在只用下句,却逗引读者联想而及上句,从中得到暗示:原来杜鹃之“不归”,既非心不愿归,亦非力不能归,实是情不忍归啊!王位已失,泼水难收,复国无望,归去何益?天涯思蜀,辄一断肠,故国重归,情何以堪?此即词家所谓“扫处即生”之法。上文揪住杜鹃言“归”不归、能“归”不归的言行矛盾,一路痛责下来,被斥者固已无处置喙,斥之者似亦吐尽詈辞,文章本有难乎为继之势;不料至歇拍处却于“杜鹃汝胡不归”的质问中隐隐牵入“杜鹃之‘不归’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新内容,居然又引出下阕一大段训诫之辞:杜鹃,我告诉你,历史的兴亡是常有之事,用不着悲伤。盘算来,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能够维持多久呢?就拿你的老家四川来说吧,锦江、玉垒山依然故我,可是一度称雄于此的风云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如今安在哉?可笑尔杜鹃“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韩愈《进学解》)!我辈的出处大节,尔区区小鸟哪里会明白?行文至此,遂乘势就个人进退行藏这一严肃的政治问题,表面上向杜鹃而实际上向天下人剖明自己的心迹:不是我不肯归隐,只因现在还未到时候,等我建功立业之后再回福建老家,未为晚也!卒章显志,一篇命意之所在,于是昭然揭出。
这首词,构思奇特,颇类似于辛弃疾的《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很可能是受了辛词的启发。辛词于厉声呵斥酒杯之后,安排了“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有科有白,极为传神;而本篇则是词人的“独角戏”,从头到尾皆为教训杜鹃之辞,完全剥夺了鸟儿的发言权,形式略嫌呆板,艺术造诣显然不及稼轩。但辛词系游戏之笔,陈人杰此篇却诙谐其表而严肃其里,反映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大主题,表现出词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俨然有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所谓“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所谓“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之类的政治抱负,自是南宋后期词坛上一篇格调较高的佳作。
在某些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此词也不乏值得称道之处。例如用典,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载汉代辽东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千年后化鹤归来,栖于城门华表柱,见城郭犹在而人民已非之事;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都是词中用得滥熟了的,但他人多取其慨叹人世沧桑的本义,词人却独采个中鹤、燕能归故里那一端,以与杜鹃之“不归”造成鲜明的对比,熟事生用,推陈出新,翻出了无穷的妙趣。又如对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曾批评周邦彦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他。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 《西平乐》云‘东陵晦迹,彭泽归来’, 《大酺》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过秦楼》云‘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之类是也”。似这般对法,如贴门神,味同嚼蜡,诚不足取。本篇不用“诸葛”、“公孙”,而化用杜诗,以“卧龙”对“跃马”,既工稳又精警生动,即达到了沈氏所谓“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的极致。当然,陈人杰词的艺术成就从总体上来说尚去清真一尘,但若仅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他比周邦彦来得高明。
(钟振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