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菩萨蛮 耿玉真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菩萨蛮

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梦白衣美妇歌曰:‘玉京人去秋萧索’云云。”从此,这首小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被看作“鬼词”。其实,这只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它以笔致工巧、深婉动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曾在北宋初年广为流传。从词中可知,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的女子。

玉京,本道教所谓天上宫阙,用作京城的代称。唐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此“去玉京”,谓赴京应试。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她凭栏凝思,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描绘出一幅飒飒秋景,景中有情。前一句点出秋气而带出“人去”之意,是情与景双入之法。“萧索”二字是一篇眼目,后一句便就此点染,且下文之“月圆”、“芭蕉”诸句无不由此生发。喜鹊历来是吉祥之鸟,鹊起而不顾,暗示丈夫一去杳然无讯,闺中主人公的怅然失望亦隐然可见。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庭院之阒寂,女子怀想之深亦可以想见了。徐士俊谓“起落字妙,类之者,惟兔起鹘落”(见明卓人月《古今词统》)。于一句中相对举,益见得词笔摇曳有致。“人去”,令人记起往昔未去之时;“萧索”,烘衬出抒情者的悲凉意绪,连带说出便觉情景相生,这正是双入法的妙处。有此开篇,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了。基调亦由此确定。

接下来时间由黄昏而入夜。如果说前面两句侧重渲染气氛的话,那么这两句则着重刻画人的动作,中心落在思念二字上。夜不安寐,欹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无言”是静默之状,又含“脉脉此情谁诉”之意。惟其默然远想,才引出下一句的“清梦”来。不知过了多久,这位辗转反侧的女子渐渐劳倦不堪,悄然睡去。梦中她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词人把这梦中团聚和中天月圆巧妙地交织在一句之中,“圆”字双关。梦境沐浴着月的清辉,而一轮圆月又在梦的幻影之中,境界惝恍迷离,清幽怡人。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对照反衬,使主人公的情怀表现得愈婉愈深了。

换头两句从上片连绵而下。“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两句前后倒装。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她从睡梦中惊醒。“甚处”,说明砧声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是一种并不太响,而且时断时续的声音,也符合乍醒来时恍惚莫辨的情态。这种声响竟把人惊醒,可知夜之静谧了。这样看来,句中极醒目的“急”字恐怕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感受,未必是实写砧声。“背灯暗泣”乃梦断神伤之状。眼前的冷寂,经梦中欢聚一衬照,益发加深了感伤和怅惘,她怎能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呢?“暗”字兼言情、景,思妇心境之黯然具体可感。从上文的“欹枕无言”到此刻的“背灯暗泣”,层层迭进,益转益悲了。

“眉黛远山攒”,是隔接“背灯”句,给那攒蹙的秀眉一个特写镜头,把满怀的思念和哀怨全部凝聚在黛色如远山的眉间了。末句轻轻宕开,以景收束:“芭蕉生暮寒。”凄冷之意又真切,又朦胧,那寒气直沁入人的心里,却又不曾说破。辞婉而情切,令人哀感无端,正是所谓以景结情的妙笔。此词前后两片各用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与词意的转进正相谐和。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之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地袒露出来。故而陈廷焯评赞道:“如怨如慕,极深款之致。”(《大雅集》)

(周笃文 王玉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