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归自谣 冯延巳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归自谣

冯延巳

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的寂寞相思之情,上片却从景物着笔。一起先点明节令:“春艳艳”。一个“艳艳”,便将读者带进明媚鲜艳的春天的图画里。“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悠悠春江,点点春山,纤细的柳丝,娇艳的花朵,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又都沐浴在金色的晚照之中,格外富有诗情画意。作者运笔简洁,用词精当。一个“剪”字,自会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个“染”字,极易唤起读者对万紫千红、烂漫春光的无边遐想。同时,这两个动词的使用,也是以拟人的手法写出造物主创造自然的神奇力量,从而更加传神地描绘出春天的蓬勃生意。

下片陡转笔意,写闺中女子的寂寞和愁怨:“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寂寂”适与上片的“艳艳”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可知,上片所写景物既非客观之景,也不是词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闺中女子之所见。正是眼前这恼人的春色撩动了她的情怀,勾起了她的一腔幽怨。但究竟是女子在倚门或凭窗等待所思念的人时,于不经意中瞥见春色,从而引起满腹愁绪呢,还是在独居的孤寂中本以为赏春可以解忧舒怀,不料却又平添了几分新愁?作者没有明说。而女子的愁怨是因为眼前虽有“春艳艳”之良辰美景,无奈“香闺寂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青春的怨旷,还是因为她由春光难驻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生出的伤春的嗟叹,这些,作者也没有明说。但读者正可以从词人所留下的大段空白和上下片之间既不作一字过渡也没有明显承转的跳跃中,驰骋想象,去探求其中的言外之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写闺中少妇由“不知愁”转而生“悔”的心理变化,极其含蓄蕴藉,但其中毕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透露个中的消息,这里却无一字说破,正可见其顿挫空灵。

“香闺寂寂门半掩”,写女子因春色触动愁肠而回到闺中,“寂寂”二字衬托出她难耐的孤寂和凄凉。但她似乎还没有完全绝望,失望与希望交织在她的心头,这从“门半掩”中是不难窥见一点消息的。但希望毕竟是那么渺茫,而满怀愁绪又如此难遣,环顾四周,空闺寂寂,无人可语,傍晚的孤寂已令人难堪,这漫漫的春夜又如何挨得过去?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写她蛾眉紧蹙,泪珠止不住地打湿了她那为“悦己者”而着意修饰过的娇艳的脸儿。至此,词中的主人公——一个妩媚多情、惹人爱怜而又黯然神伤的女子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她内心世界的孤寂、怨悱、痛苦也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词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尽。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以艳艳春色反衬女子的凄凉孤独,是以丽景写哀情,其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喜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此篇语丽思深,韵逸调新,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风格。至于它的主旨究竟是代闺中女子立言呢,还是托闺情以抒己意,未便妄言。但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冯词中颇多“旨隐词微”之作,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又每每流露出凄凉愁苦、忧伤寂寞的感情,一望而知是他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给作品打上的烙印。

(张明非)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3: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