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归田乐 晏幾道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归田乐

晏幾道

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看即梅花吐。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只恐花飞又春去。 花开还不语。问此意、年年春还会否?绛唇青鬓,渐少花前侣。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门外垂杨未飘絮。

浅语深情,小晏所擅。把感春怀人的心事絮絮道来,流美自然而又缠绵往复,如小儿女背人的痴语,语语皆真,字字皆切,非有至性至情者不能道。

“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数花期,是盼望春天的到来。春残花谢,勾起人们惋惜之情,是很自然的。可是,当春天还未到来,花还未开,词人就预为感春了。春感一类题材,在旧体诗词中不知凡几,每易落套。而本词以盼春写伤春,前后矛盾,语便脱俗。而着一“试”字、“早”字,尤见深情。“看即梅花吐”句,承上启下。“看即”,犹今言“眼看着就……”为随即义。梅花是最早开的花,报春的花,如今已是含苞欲放了。紧扣上句“便早有”三字。“愿花”三句,补足上文。梅未开时,已希望它更不凋谢,好让芳春长驻人间。怕的是百花飘残,匆匆春又归去!上两句写惜花人的心愿,自是痴儿女的口吻,痴儿女的情怀。末句顿住,收束有力。

过片后,紧承上半阕。“花开还不语”,本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意。等到花开时,它却默然无语,试问其中的深意,年年的春天都能够理解吗?三句的潜台词是:如果春天能理解人们的心意的话,它就不会叫花儿凋谢了,因为花开花落,春来春去,正是人们悲感的缘由啊。年年如是伤春,年年的春天依然逝去,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不语”的是花,发出痴问的是词人,“此意”,即上片愿花不谢、春长住之意。句句深入,环环紧扣,两片融为一气。“绛唇青鬓”二句,忽作转折,进入怀人的主题。当日在花前一起快乐地游春的侣伴——那些红唇绿鬓的少年人——如今安在?《小山词自序》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之无实也。”“绛唇青鬓”,形容年少。当指昔日同游的女子,即莲、鸿、𬞟、云等人,也可以指沈廉叔、陈君龙辈。“渐少”,意谓一年比一年少,与上文“年年”呼应。两句跌深一层,全词旨意,至此方出。“对花”三句,为全词大结裹。可是看到花开,便记起旧日曾游之地——那时,她门外袅娜的垂杨,还未曾扬花飘絮呢!“旧曾游处”,即当时歌酒征逐之地;“门外垂杨”,即作者《浣溪沙》词“户外绿杨春系马”处。末三句追忆旧游,以当日赏春的欢乐与今朝孤独的悲感对照,说明花飞春去只是勾起伤感的表面原因,而感旧怀人才是“感春情绪”的来由。

这首小词,语言浅近,感情深挚。作者不乞灵于华丽的词藻,深曲的典实;词中也没有奇特的结构、怪诞的想象。词人只是把个人的一些感受,向读者反反复复诉说,就使人为之低回不已。把感春怀人之情,表现得那么深切,那么娓娓动人,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是所有的诗人(包括某些天才诗人)都能具有的,它只属于为数不多的、还怀有赤子之心的诗人,有着至情至性的诗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叔原(晏幾道的字)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所谓“高处”,正指这种纯情之作,平易深刻,秀韵天然,绝非“花间”中镂金雕玉者所能及的。

本词在语言上还有两个特色:一是颇多拗句。“愿花更不谢”、“对花又记得”,为“仄平仄仄仄”; “春且长住”,为“平仄平仄”, “只恐花飞又春去”、“门外垂杨未飘絮”,后五字为“平平仄平仄”; “年年春还会否”,为“平平平平仄仄”。诵读时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可想见莲、鸿、蘋、云执红牙板歌一过时的情境。二是大量使用重字。词中“花”字凡七见,“春”字凡三见。以“花”为线索,串起全词,以突出伤“春”之意。

(陈永正)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