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龙吟(梨花) 齐天乐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龙吟

齐天乐

梨花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美成咏物词以咏花为最多,大都以主体立干,通过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这首咏梨花则纯是体物之作,以秾艳著称。他罗致许多梨花故事,来塑造花的精神风格。笔力矫健,袭古弥新,词境恢宏阔大,是美成杰作之一。

上片首韵“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 “素肌”喻梨花之色白。李白诗:“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梨花开在晚春时节,故说“应怯余寒”, “应”字,下得轻;“艳阳”, 《花间集》毛熙震《小重山》:“群花谢,愁对艳阳天。”杜牧诗:“带叶梨花独送春。”梨花开时春草已长,所以说“占立青芜地”。首韵用工笔描绘梨树亭亭玉立在艳阳明媚的青草地上,合时和地,创一种静穆的自然境界。“素肌”、“怯余寒”、“占立”,都是用拟人化手法。第二韵,把境界再扩大,“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时间回溯到汉武帝时代,在长安有一所名为“樊川”的梨园。“照日”,乃“日照”的倒装,以与“遮路”作对。“灵关”, 《汉书·地理志》云:灵关在越巂郡。谢朓有《谢随王赐紫梨启》云“味出灵关之阴”,注云:灵关,山名,种梨,树多遮路。“敛”字,解作“收”,意谓在“樊川”、“灵关”,都是一片雪白梨花,残春落红,均敛迹避去。这一韵,用豪放之笔,勾画出一极壮阔的空间。第三韵转笔写梨花开落的时间:“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美成将这两句诗概括成“传火楼台”四个字,极形象而有境界。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不举火,唐俗清明日皇帝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传火”指清明日,“楼台”,代指近臣家,即韩翃所称五侯家,这四字合时间、空间而成境界。“妒花”,出杜甫诗:“春寒细雨出疏篱,风妒红花却倒吹。”“长门深闭”,用汉武帝陈皇后事,兼取刘方平《春怨》诗意:“寂寞黄昏春欲晚,梨花满院不开门。”此韵每句都切时令暮春,点化前人诗句,而能袭古弥新,使梨花的形象更为鲜明。上片以情结:“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亚”字作“压”解,动词,省略主语梨花,“帘栊”,指居室的户帘及窗牖。“亚帘栊半湿”,应解为半湿的梨花树枝压在窗牖上,美成常用这种“拗句”作提笔入情,成为一篇之“警策”。白乐天诗:“闲折两枝时在手。”《花间集》薛昭蕴《离别难》:“偏能勾引泪阑干。”美成化用一诗一词之意,提炼成为“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泪”前加“黄昏”,点明时间,此泪,是伤春之泪,甚而是怀人之泪,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此韵句法参差,作一、四、四、三、三,急拍哀弦,得“咽”字诀,难以为继。但过片出人意表,用“别有”二字急转,变换境界,以雄健之笔,宕开写去,用唐明皇以汉武帝梨园旧址,选子弟教法曲故事,创造境界。“风前月底”,只四个字,把当年明皇梨园的风流韵事作高度概括,“布繁英,满园歌吹”,想见当年梨园里梨花香雪,丝竹管弦,何等兴会!紧接用三个四字句,“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再渲染梨花的洁白和梨花的性格。第一句喻其纯净。第二句将南齐东昏侯潘妃引入。史称妃颜色“絜(洁)美”。却酒不饮,红色不上脸,保持其洁白本色,以衬梨花之白。第三句,借琴操昭君歌有“梨叶萋萋”之句,便以昭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美丽形象来作比兴。这一韵和上片第一韵同是运用拟人化手法。至此,就梨花本身传神写照,笔墨已多,再写则赘,收煞又难。下一韵起忽然转从对面落墨,于比较中见尊崇之意。首先拿来对比的是李花。李花也是白色的。韩愈诗:“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李花赠张十一署》)王安石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寄蔡氏女子》)美成由此化出“雪浪翻空,粉裳缟夜”(缟夜,使黑夜生白)二句,谓此李花“不成春意”,自不足以比梨花。花不足比,人又如何?煞拍以一“恨”字领三个四字句:“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可比的人亦不可得。

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形容太真妃的容貌,又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她的死,“玉容”同“玉颜”,美成在这里暗指太真妃已再也见不到了。“琼英谩好”, “谩”作“徒”或“空”解,琼英,即梨花。结句是说,只恨杨玉环已不在了,梨花徒然美好,与什么人作比呢?此两韵从对面推尊梨花,结束全篇,意韵有余不尽。

此词虽以写景胜,然上片以情语结,下片以比兴煞拍,极沉郁顿挫。词中四字句,多作对偶,用六朝骈俪句法,故近代著名词学家乔大壮评此词云:“四字句法,足资师守;转接处,动荡处,尤开无数法门。”

(黄墨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