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龙吟 章楶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龙吟

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此词似作于神宗元丰四年(1081)。据苏轼谪居黄州时寄章楶信中说:“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七年四月离黄。信中引章楶来信有“慎静以处忧患”之语,是对他初遭贬谪时加以劝慰的应有之义,“不以示人”的叮嘱也符合他刚以文字贾祸后怕再出事的心理。又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记载,元丰四年夏四月章楶已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苏轼信中说章楶“正柳花飞时出巡按”,也是指初莅任时口气,其出任湖北提刑或即在此年春末夏初,柳花词的唱和亦当在此时。章词见于宋人诗话及选本,颇有异文。

一开篇,词人就把时间、空间和主题点明。“燕忙莺懒芳残”,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如《月上海棠·咏月出》两个‘月’字,便觉浅露”;这首词一开头就把题字(“柳花”)说出,却并不使人觉得浅露,足见沈说也不尽然。它开门见山,入手擒题,不失为一种平地架梯以安步登云的方法。但使用这种方法破题之后,必须生发开去,引读者渐入佳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作手。

这首词于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紫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神思飞越,笔势遂腾空而起。柳花竟被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像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这是为什么呢?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们一样,当然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南宋黄昇和魏庆之等都特别欣赏这几句。黄昇说它“形容尽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试想:柳花散漫欲下又因风飏起的形状不就是这样么?章楶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并且为过片引出“兰帐玉人”作了垫笔。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像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真可谓刻画入情;它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复无常。词人咏物能造成这等境界,确非易事!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词人更进一层拓开说去,引出蜂儿和鱼的形象;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词人把这两个典故结合起来用作双关: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张炎《词源·咏物》说得好:“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此词之成功处,亦正在此。

由于有了苏轼的和词,后人对此难免有所轩轾。多数认为苏轼和词高于章楶原词。但对原作也应该作公正的评价。有人说章楶原词仅停留在咏物和未充分展开想象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章楶原词的不足处主要在上、下片主题的不统一,因而造成形象的不集中。这当然还是跟苏轼和词相比较而言。若独咏此篇,我们于沉浸审美享受之余,就未必能觉察出这个缺点。艺术上层峦迭出、一峰更比一峰高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但不能因为后者而否定前者,若没有章楶的巧丽之作,也不会有苏轼的奇思壮采之篇。

(蔡厚示)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