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元好问

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如椽巨笔,写天地奇观。起句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气势。接着,词人泼洒浓墨,信手绘出一幅幅壮人情怀的景物:黄河激浪,三门险关,中流砥柱。这幅幅壮景,交替出现,层次井然。画面的设置也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突出了画面的主体,烘托出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和环境气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更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这类题材,虽然古来文人多所拈及,但是,词人却在古人写黄河诗作的基础上翻出新意,确乎不易。词人先以“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粗线条地勾勒出黄河怒涛翻卷、浪花飞溅的逼人气势,继而,又以“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几句,具体地、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浪峰高卷、奔腾汹涌的雄姿。《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吕梁所在地诸说不一,总之是河水落差甚大处,势如瀑布者。词中用千仞吕梁和八月钱塘江潮,写黄河水浪之高险、壮阔,可谓形神俱备,创造出前人多未涉足的佳境。

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流湍急,仅人门可以通船。砥柱即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在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被冲决的奇险画面中,只有它“依旧一峰闲”,这就烘托了词人借以抒情的景物主体,活画出砥柱山傲视风浪、昂然挺立的伟姿,也映衬出词人神采飞扬、勇于征服困难的阔大胸襟和非凡抱负。

“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承接。鸟儿在山的高处做窝,悠悠飞动的双鹄从山旁穿过。高峻的砥柱山,望之而令人生畏,更何谈登攀?“人间此险何用”之问,下句作了回答,是“万古秘神奸”。“神奸”一词出于《左传·宣公三年》。传说夏禹将百物的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就是辨识神物和恶物的模样。秘,闭也。说这奇险的砥柱之下,是远古以来用以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李公佐《古岳渎经》还记有夏禹锁禁淮涡水神无支祁于龟山脚下的传说。因此词人设想三门津水下会潜藏着很多有本领的怪物。接着说不用像东晋温峤在牛渚矶那样“燃犀下照”,窥探怪异,若惹怒了它们,掀起狂波巨澜,纵然是善射的佽飞的强弓劲弩也未必抵挡得住。(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入江刺杀两蛟,西汉时的射士因以此勇力之人命名。)这里并参用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句意。以上多方面、多手法地把黄河三门津的险恶形势写足,然后结以极占身份的两句:“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三门津纵是如此惊险,他要唤取像李白(骑鲸客)那样的志同道合的高士,击鼓穿过浪峰,压平千顷怒涛。表现了词人不可抑勒的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本词谋篇布局,上下回应,环环相扣,转折跌宕,曲尽情致。前数句极力写黄河之险:河水自上游而来,犹如从天上泻下。一个“瞰”字,不仅赋予黄河以人格化,而且也回应了首句的“黄河九天上”。“直下洗尘寰”,不仅是“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的进一步描述,也与首句意义相牵,用词非常准确,字字俱含深意。词人以浓墨铺写黄河之“怒”,更反衬、烘托了砥柱之闲,一动一静,相映生趣,展示了词人立志有所作为的不凡怀抱。写景抒情,浑然一体,不露筋骨,可谓“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叶燮《原诗》卷三“外篇”上)。以奇横之笔势,写雄阔之壮景,抒博大之情怀,况周颐称本词“崎崛排奡”(《蕙风词话》卷三),可谓得其神理。

(赵兴勤)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