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泛湘江) 张孝祥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张孝祥

泛湘江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湖南湘江与伟大诗人屈原有着特殊的关系。屈原被谗窜逐,往来于沅水、湘水流域,后又自沉于汨罗江,但他留下“与日月争光”的诗篇深情地扣动着无数词人墨客的心扉。虽然世殊事异,仍能激发起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初唐杜审言在遭贬流放途中,面对滔滔湘江,抒写了《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张孝祥也是被谗落职,从桂林北归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词。但这首词的艺术视角不同,词人以运化《楚辞》语意的手法,既赞美屈原的高洁情怀,又展现自己的怨愤不平心态。

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从濯足到晞(xī)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如果说起二句着笔于外在的形态,那么“吴山”二句承上而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层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沧浪”,水名。《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里“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来展现蕴含内心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意识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透露出旷达自适的心情。

过片“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然欲仙的幻觉。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纫秋兰以为佩。”《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词人丰富的想象不仅在于《楚辞》的启迪,用荷叶编织成衣服,把兰草贯串起来作佩带,手握着美丽的花草,而且把湘水之神写得栩栩如生。湘妃虽然微笑着起舞,但弹奏的是一曲音调悲哀的民间乐章。紧接着“唤起”三句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三闾”,屈原做过三闾大夫,后人以三闾称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结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说新语·言语》记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未渠央谓未遽尽。这里词人从幻想的映象回归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的氛围中,余韵不尽。

这首词作虽用了《楚辞》和《史记》中的一些词语,但由于匠心独运,下笔自然灵活,不仅把六月下湘江的现实景象与湘妃起舞的超现实的虚幻之境组合成一幅清旷优美的奇特画面,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绵邈情深,读来令人感触到作者满腔忠愤和高洁的胸怀。

(曹济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