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王以宁

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王以宁是北宋南宋之际的爱国词人。靖康初征天下兵,以宁曾走鼎州乞师入援,解太原围。建炎中以宣抚司参谋兼襄邓制置使。后因事被贬台州、潮州。至绍兴十年(1140)复右朝奉郎,知全州。这首词是为献给知汉阳军事而写,“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敬称。这位汉阳军的长官,是王以宁志同道合的老友,阔别十年,又相会了,面对大别青山(在汉阳县东北),感慨万端,因此写下这首慷慨的词章。

全篇情绪豪逸激荡,作者再现了大别山纵横辽阔、莽莽苍苍的雄浑境界,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别我知友”,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情感意志。大别山成了词人的“知友”, “突兀起西州”句,突然笔势跃动,呈现大别山的挺拔耸立;这里“西州”指方位在西的军州,即汉阳军。在突兀而起的大别山前,激起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涛:“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阔别了十年的山色,入眼依然清秀如故。由十年前曾游之山,连及当年邀陪游山之人:“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寥寥几笔,朋友的豪放性格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鲒碕,又称鲒埼,山名,在今浙江奉化东南。此“鲒碕狂客”即指“汉阳使君”,点出其籍贯。“狂客”二字,从唐贺知章自号的“四明狂客”而来。四明宋称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鲒碕山即在其境内,故称“鲒碕狂客”,亦隐然以贺知章为比拟,写出这位汉阳使君的豪逸狂放;“杖策拥羊裘”,通过拄杖披裘的艺术形象,表达十年前朋友相逢时偕同雪后游山的豪兴。衬之以大别山迷人的雪后凌晨景色:“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千仞群山,露出残月,明月照水,水光又反映入楼台,一派空灵飞动的山光月色。“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的《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王以宁袭用诗语,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雪天月夜的大别山,景色清秀明澈,两位挚友登山,逸兴与山月水色一般充满宇宙。

词的下片,作者以飞动的笔调,把久别相逢的激荡情绪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十年的漫长岁月,个人的宦海浮沉,好像黄粱一梦。“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过片承上启下,与上阕的“常记鲒碕狂客”一起登楼望月相衔接,这次重游大别山,岁月蹉跎,人事沧桑,并没有使词人颓丧消极,思想感情的发展比十年前更加成熟深沉。这里的“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句,与上片“邀我登楼雪霁”遥相呼应,过去是雪后“杖策拥羊裘”登上山头,这次老友之间因偶然的机会相逢,“相逐飞步碧山头”,彼此豪兴不减当年。“碧山头”指大别山巅。巍峨的大别山,又一次迎接这两位老朋友,他们在“碧山头”举杯痛饮,畅谈今古,两人都壮志未遂,悲愤填膺。“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这一韵写重游大别山的种种感慨,叹息过去“英雄骨冷”,现在想来清泪难收。古代如此,当今又如何呢?紧接着从汉阳鹦鹉洲的眼前景联想到祢衡作《鹦鹉赋》的故事,以“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结束全词。东汉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被黄祖杀害。他曾在汉阳鹦鹉洲写下《鹦鹉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这里,王以宁感叹有谁作《鹦鹉赋》呢?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上,只有满腔遗恨!他借《鹦鹉赋》为喻,道出了胸中的郁积;“飞步碧山头”的激烈情怀,在面对鹦鹉洲的怀古幽思中,又逐渐地趋于低潮,陷入沉思之中了。

词意是“呈汉阳使君”,记叙作者与老朋友汉阳使君的深厚情谊。王以宁对两游大别山的描写,文情飞动:第一次逸兴遄飞,壮志满怀,还没有经受过压抑的痛苦;第二次“飞步碧山头”,是在仕途险阻、人世变迁之后,感情转入苍凉深邃。词篇所展现的,是跃动豪迈的情感体验,是壮阔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丛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残夜水明楼”,是芳草萋萋的鹦鹉洲的怀古幽怨。词人在动荡强烈的思想情绪中,运用动静相济的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的环境与作者感情的波澜和谐地统一起来,“相逐飞步碧山头”,即是写朋友邂逅相逢的万千感慨,极其激动,在翠碧的山峰上飞步相逐,情绪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地步;本来是静悄悄的大别山的秀色,大别山头的月夜群峰,亦为词家一阵阵飘动的情绪狂澜所掀动。动静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词篇音调激越,顿挫有力,笔飞墨动,纵横豪宕,独具异彩。

(唐玲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