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元好问

与李长源游龙门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在《遗山乐府》中,写游览踪迹者不少。由于词人所采取的笔法不同,词中所呈现的色彩也各异。或着力于写景,给人以美的感受;或景与情交替出现,又互为包容,增加了景物表现的内涵。本词则借景叙情,以烟霞泉石的真淳古淡,反衬出尘世的污浊纷攘,寄托了词人蓄之已久的“尘泥免相涴,梦寐见清颍”(《出京》诗)的思想情趣。

词人善于以雄杰之笔,写阔大气象。首先摄入其笔底的,是“滩声”之壮,“云林”之静。龙门,又称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处,以有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故称。伊水至龙门陡遇挟制,激流回旋,浪花飞溅,景色壮丽可观。在龙门山奉先寺前,伊水又打了个急转弯,流过八节滩。滩中原有九峭石峙立,险如剑棱,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倡议,筹款经营开凿,始通舟楫(见《开龙门八节石滩》诗并序),然以河底不平,故水势峻急,水声郁怒,震荡山壁。词人在《龙门杂诗》中说:“滩声激悲壮,山意出高蹇。”白居易亦曾有诗写道:“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避暑二绝》)“自从造得滩声后,玉管朱弦可要听?”(《滩声》)词人先以滩声之笔,点出了洛阳龙门的特有景色,确乎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荡”字为传神之笔,写出了水急声喧的非凡景象。“静云林”也写出了秋日风和、云止林静的特有画面。词人写景,用笔甚简,以短短二句,包容龙门山水之胜,一动一静,有声有色,相映成趣,其间融进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下面笔锋陡转,以“回头”一语领起,将远在北面的古都洛阳的“尘土一何深”重重提出,恰与此地明洁的云林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对照的不单是自然景色,还有关于仕与隐,争竞与安恬,以及对其间苦与乐的观感、评价,都隐寓于中,表达了词人厌弃利名追逐、世俗扰攘的情操。继而,词人又紧扣人事,连用两个典故,来比况其挚友李长源的情怀高朗,卓尔不群。“神光牛背”,典出《世说新语·雅量》,说晋人王衍为族人所辱,以肴盒掷其面,不以为意,“盥洗毕,牵王丞相(王导)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注云:“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计较)。”“春风马耳”,见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比喻对外界议论漠然无所动心。李长源,名汾,太原平晋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喜读史书,览古今成败治乱,慨然有功名心”,然“为人尚气,跌宕不羁。颇偏躁,触之辄怒,以是多为人所恶。”(刘祁《归潜志》卷二)李长源亦自言“只因有口谈时事,几被无心触祸机”(《西归》)。词人借古人之事对挚友激励,劝勉,宽慰,语意委婉,而真情可见。“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二句似承似转,由不计较世俗人议论得失,说到徜徉山水、怡然自得的心理情态。弃轩冕,卧松云,以自然界的灵秀之气,荡涤怫郁之怀,无所忧虑,白发自不易生。这里既写出自己的志趣与认识,又用以进劝友人。上片由景物推向人事,又从人事兜回景物,终于二者融会于青山一笑之间,转折开合,严紧自然,确是大家手段。下面,自然地转入龙门登览的情状抒写。

龙门胜景,美不胜收。自北魏迄晚唐,先后建有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香山寺等。在短小的词篇里,若具体称述,难免顾此失彼。故而,词人于下片中以一问句发端,运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典故,总说龙门景色的丰富多彩,既补充了词人笔下的画面,回应了上片首二句,又使词意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如此风光,梦中亦所向往。“留眼”句本于杜甫诗“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本意谓沿途被佳景留住眼光,遂登临游览。词人此次与李长源是专程游龙门,用“留眼”字亦表出此处景物极吸引人,大可流连赏览。正由于有上文对龙门景色的渲染作铺垫,所以,下文的抒情自然流出。词人声称要在此酣饮长歌,唤取山花山鸟相伴,欣赏天籁之音,在飞瀑流泉、鸟鸣花放的优美环境中陶冶性情,并感染对方,使其同自己一样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这里一方面表现出词人对和平、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的黑暗现实的否定,同时,也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在其身上的体现。“唤取”二句,化用杜甫“一重一掩(指山)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兄弟也)”(《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意。末二句写龙门山上泉声泠泠,清美动听,直用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成句,承接自然,正是清人邹祗谟所谓“诗语入词,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远志斋词衷》)之一例。

本篇词句清丽自然,命意又古朴浑雅。除首二句稍加润饰外,通篇几乎不见经营之迹。深挚真切之情感,以平易晓畅的语言出之,而表达感情却委婉多致,词人对现实世界的观感,以及规劝友人的用意,均蕴含其中。元好问在《遗山自题乐府引》中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对苏辛词作推崇备至,不仅对他们的豪放词风有所继承,表现方法也有所吸收。此词语言的散文化写法,显然亦受辛词影响。

(赵兴勤)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