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 刘过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这首词当是刘过晚年的作品。当时和战两派斗争激烈,由于主和派大都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因此坚持抗金御侮的刘过深受主和派的压抑,心中郁闷越发难以排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时势情境中写下的。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词的开头陡起壁立,直抒胸臆。作者认为出塞杀敌和著书立说,其武功文名并不难取,失之也不必计较。这几句笔调轻快,节奏舒缓,使人觉得作者颇有几分达观。然而这哪是他的真实思想呢?刘过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虽终身布衣,但志向高远,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愿望极为强烈。虽屡遭挫折,仍健举自振,壮心不已。他曾极热情地歌颂抗金英雄岳飞的丰功伟绩,并借以抒发自己火热的爱国情怀。也曾写词支持韩侂胄出师北伐,并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北伐的胜利。所作《盱眙行》中充满激情地唱道:“何不夜投将军扉,劝上征鞍鞭四夷。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他不是对“榆塞”生活心向往之吗?他自幼好学,曾遍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之书,以诗著名江西。作为一个文人,又何尝没有留名“蓬山”之心呢?而且他确实有了《龙洲集》传世。由此可知,这“得之浑不费力”固然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恃才傲物的狂放精神,然而“失亦匹如闲”一句则为貌似旷达实则激愤不平之语。开头四句,作者对文名武功视若等闲,接下来则转入了对是非曲直的评说,词境向深处推进了一层。“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两句,看似否定古人,替今人说话,其实是否定是非,这由“世事沐猴冠”一句可以看出来。“沐猴而冠”的生动比喻,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在七百年前的那个时代,作者能冲破过分迷信古人的传统思想的藩篱,已显得颇为狂放了,而接下来的“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两句,用“内外”与“中间”囊括含纳一切,用“不分”加以统摄,又冠以“老子”一词,作者愤世嫉俗、睥睨千古的狂放精神则更鲜明地体现出来。表面看来,这两句是由对个别的否定转入否定一切,实则仍是激愤至极之语,其怨忿之情犹如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扉,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整个上片在构思上,由否定文名武功继而转到否定是非,进而转到否定一切,可谓一转一深,一深一妙,颇得“骚人三昧”。

既然作者对一切都进行了否定,那么还能做些什么呢?作者在过片里为我们做了明确回答。词人认为酒可以解忧,诗可以言志,因而“酒须饮,诗可作”,但惟独不能“弹铗”。因为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提高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而当今的统治者昏愦无能,根本不重用人才,“弹铗”又有何用!一个“休”字,饱含着词人难以言说的万千感慨。我们分明看到了作者一颗业已破碎的心。“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这几句就过片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作了进一步渲染。作者认为人生就是行乐,何必自寻烦恼,枉自催得鬓发染霜呢?况且“牙旗金甲”的显达与“蹇驴破帽”的穷困并无二致,根本不必恪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信条。其实这仍非作者的肺腑之言。作者曾伏阙上书,请光宗过宫;又上书宰相,陈恢复方略,他是那样迫切地希望报效国家,以取得“牙旗金甲”的通显地位,又哪会视穷通无二致呢?由此可知,他并非真像庄子那样齐万物、等是非,只不过是借诗歌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罢了。“世事只如此”一句是对以上所表现的思想的总结。作者之所以那样看,那样做,都是因为世间万事单纯得很,只不过如此。如果作者写到这里就收结全词,我们真应该把他视为典型的虚无主义者了。然而作品最后一句却词意遽转,正面将全词主旨一语道破。作者用鸮比喻恶,以鸾作为美的象征,坚信“自有识鸮鸾”。一个“自”字,把作者无比自信的口吻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这一层转折,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合乎情理而又不合情理。因为在抗战有罪、报国无门的时代,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难以调和,心情郁闷至极,以貌似牢骚实则激愤、看似达观实则沉郁的语言抒情言志,原是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合乎情理的。但这反面文章虽然占据绝大篇幅,然并非全词主旨,直接抒写胸臆虽只一句,却是全词的主旨,是正面文章。这样的艺术构思,乍看好似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而又于情理不合,然而这正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黑暗的现实不允许作者秉笔直书,只好以曲折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真实感情,以反衬火热的感情与冷酷的现实的尖锐矛盾。这样,其语言愈显牢骚,愈见其感情激愤之不可抑止,愈故作达观,愈见其内心烦忧之难以排遣,就愈能深刻地表现在现实中难以明言又难以自抑的复杂心绪,也愈能有力地抨击当政者不思恢复、压制抗战志士的罪恶行径。因而这一层遽转,笔力之遒劲,气魄之雄豪,如勒奔马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大有拔山盖世之势。又由于前十八句在内容上一气流注,密不可分,应是一段,最后一句自为一段,因而突破了通常的分片定格。这种内容上分段与形式上分片的不统一,是作者感情上郁怒不平的艺术折光;应断而不断,是由于作者郁怒的感情洪流奔腾直泻,一发则不可止;不该断却要断,是由于作者在反面文章做足了以后,便要点明主旨,道出真意。这种奇变的结构,在作者以前的词作中很少见到,故能超出常境,独标隽旨。

刘过的这首词,主要是抒发自己晚年历经沧桑后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抒写“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的愤慨,表达自己“自有识鸮鸾”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和狂放不羁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没有正笔直言,而是通篇以貌似牢骚实则激愤、看似达观实则沉郁的语言出之,直到煞拍才把真实思想一语道破。全词愈转愈深,愈深愈妙,结构奇变,议论精警而富于情韵,达到了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高妙艺术境界。

(薛祥生 王少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