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菩萨蛮 温庭筠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菩萨蛮

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在暮春的黎明时分,她送走情人,懒懒地踱回玉楼,陷入沉思之中。昨宵的相会,今晨的送别,柳丝,春草,马嘶,鸟啼,种种印象纷至沓来,一片迷惘。词人截取她意识活动中的几个片断,写成这首精绝动人的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多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诗,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练含蓄,一句诗往往可以让人体会出多方面的含义。有的诗虽不免带一点朦胧,但这朦胧却正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如这首词开头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可以说是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自己在玉楼晓月之中久久地思念着他;也可以说是女子在叮咛她的情人,请他永远记住这玉楼明月的相会,记住这楼中人。或许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她想着他,他想着她,而这玉楼明月就是唤起他们记忆的标志和象征。

“柳丝袅娜春无力”,这一句也可以唤起读者多种多样的联想。首先,柳丝是春的象征。在各种树木中,柳树大概是对春的来临最敏感了,而柳丝到了袅娜无力地下垂着、摇摆着的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其次,柳丝又是离别的象征。折柳送别,本是古代的习俗。隋无名氏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传为李白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桥伤别。”都是借柳来渲染离情,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温庭筠在这首词里写柳丝也有暗示离别的意思。复次,那袅娜无力的,你说是柳丝吗?确是柳丝。但那刚刚送走了情人的没情没绪的女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词人将一个“春”字放在“无力”的前面,是有意把“无力”的主语弄得模糊一点,让读者从更广泛的事物上产生联想。在暖烘烘的春天里,那女子觉得自己是无力的,所以一切也都是无力的。近人浦江清说:“‘春’字见字法,若云‘风无力’则质直无味。柳丝的袅娜,东风的柔软,人的懒洋洋地失情失绪,诸般无力的情景,都是春的表现。”(《国文月刊》第三十六期《温庭筠菩萨蛮笺释》)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这两句有声有色。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不加重了离别的愁绪。在古诗里,春草萋萋的意象本来就和离别结了缘,《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而马嘶更能震动离人的心弦,提醒人离别的难免。《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柳丝长玉骢难系”,用柳丝、玉骢点染离情,与温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写那女子回到楼中之所见所思。昨宵的欢聚顿成过去,再看那些引起欢乐回忆的东西,反而感到凄凉。“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画罗,大概指帷帐之属。温词中如《定西番》“罗幕翠帘初卷”, 《南歌子》“罗帐罢炉熏”、《遐方怨》“凭绣槛,解罗帷”,皆是。罗帷上绣画金翡翠,犹之《诉衷情》中的“凤凰帷”。这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转回内室,首先映入眼中的便是那绣着金翡翠的罗帷。可以想见,那翡翠鸟一定是成双成对的,这热闹的图画反衬出她的孤单。等她进入帷内,在晨曦微明之中,最引她注目的自然要数那即将燃尽的香烛了。“香烛销成泪”,是因为她的心绪不好,所以烛油在她看来竟似泪水一般。这是所谓移情作用。杜牧的《赠别》中有两句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也是这样的写法。这里虽然没有写那女子流泪,但她的流泪已是不言而喻了。

“花落子规啼”这一句转而写窗外。似乎那女子回到楼中便守着窗儿远眺,想再目送情人一程。此时,窗外是花落鸟啼,一片暮春景象。她触景伤情,也许想到自己的青春难驻,而越发悲伤了。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啼声凄厉,如言“不如归去”。子规的声声啼唤,仿佛是这女子的代言,唤出了她的心思,也加重了她的哀伤。词的最后以“绿窗残梦迷”作结,绿窗给人以安谧宁静的感觉。刘方平《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都以绿窗渲染家庭气氛。此处举绿窗以见窗下的女子。关于“残梦迷”,如浦江清所说:“往日情事至人去而断,仅有片断的回忆,故曰残梦。迷字写痴迷的神情,人既远去,思随之远,梦绕天涯,迷不知踪迹矣。”

温词长于抒情,能把握感情的每一丝细微的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绝之美。温词之抒情,往往只是截取感情的几个片断,意象之间若断若续,几乎看不见缝缀的针线,中间的环节全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因此特别耐人寻味。人的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本来就不很容易把握,它往往是模糊的,浮动的,若隐若现的,喜怒哀乐之间的界限有时也不一定那么分明。情绪的转换往往在转瞬之间,它们随着外界景物的变换不断地跳跃着。像温庭筠笔下常常出现的那类多愁善感的女子,她们的感情尤其是如此。温庭筠善于掌握她们的心理特点,细致、准确而又不着痕迹地将她们的情绪表现出来,真是恰到好处。周济说:“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介存斋论词杂著》)也可以说是温庭筠的知音了。

(袁行霈)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