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菩萨蛮 杜安世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菩萨蛮

杜安世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 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在。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

春天即将结束。在燕飞花谢,梅子青青的季节里,独处深闺的少女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难以填补的空虚和惆怅。她止不住向遥远的高空望去,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在为深深的离愁所苦,直至魂牵梦萦,无法解脱。这虽是古代诗词最为常见的题材,但这首词构思比较别致,善于通过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含蓄曲折地表现女主人公那种幽微深隐的情感,颇具特色。

起笔就与众不同:“游丝欲堕还重上。”词人抓住在空中飘摇不定的“游丝”来大做文章,是颇具匠心的。“游丝”,也说是“晴丝”、“飞丝”、“烟丝”,是一种虫类吐出的极细的丝缕,飘浮在空气之中,如果天气晴朗,阳光璀璨,有时还可发现这种“游丝”在空中闪着水晶般透明的耀眼的光泽。作者通过这一细微的事物反映出痴情少女内心的微妙的波动,反映出这位少女对春天的热爱,对青春和对生活的热爱。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有句云:“袅晴丝飞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它形象地描绘出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词“游丝”一句,含蓄曲折,一语双关。它表面上似在写景,实际却在写少女的心境。词人在这里用的是民歌中“谐音隐语”手法。词里“游丝”,正是有意与“相思”的“思”字双关。这一句形象地说明,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飘飞不定的“游丝”一样,一忽儿,像是要坠落下来;一忽儿,又扶摇直上。刚刚平静下来的内心,也因此卷起了感情的涟漪。谐语双关,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味,同时它还把词中的景、事、情串接在一起,使全词成为无懈可击的有机整体。

当这少女的目光伴随“游丝”“重上”之后,她的心也飞向了远方,于是引出了第二句:“春残日永人相望。”“春残”,点明季节,春归而人未归。“日永”,白昼延长。在此情况下,“相望”的时间也随之增长了。

“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二句是对“春残”的补充,同时,它又是“人相望”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位少女“相望”的是“人”,但因“人”在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即,她所能见到的便只能是落红伴着双飞的紫燕纷纷飘坠,是被雨滋润过的梅枝上的青青梅子。这两句还兼有映衬与象征作用。花,落了;春,归了;燕子,回来了;人呢?却杳无归期。离愁别恨又怎能不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游丝欲堕还重上”的深层原因吧。

过片“离愁”二字,很自然地成为上下片转折过渡的关键,并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离愁”与“游丝”上下呼应。“离愁”因有“游丝”的映衬而显得鲜明具体,“游丝”以“离愁”为内涵愈加显得充实。因之,即使相望很久,都未能冲淡她的“离愁”,故曰“终未解”。不仅如此,词人还补足一句:“忘了依前在。”“忘了”二字之下省略了一个宾语,即末句的“伊”。即使你想方设法去忘却他,可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清清楚楚地再现于你的眼前,再现于你的心头。词人这样写,觉得意已尽而情犹未尽,又写了两句:“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不寻思”即“忘了”, “梦见伊”即“依前在”。这样说,岂不是屋下架屋,床上施床了么?并非如此。无论诗歌艺术有以重复表示强调的传统手法,就以这一结两句来说,较之前一句也还是有点新东西。第一,它承接前文的“日有所思”,进一步写出了“夜有所梦”;第二,说待要不想他,刚睡下就梦见他了,“拟待”与“刚”,虚词转折力度强,实际上是以“梦见伊”否定了那个“不寻思”,比以“依前在”来否定“忘了”还要干净彻底。第三,作者不是正面表达她渴望与所思之人梦中相会,而是以“拟待不寻思”先跌一笔,再以“刚眠梦见伊”点出正意,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运笔新奇,因而就更引人入胜。比较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事非两歧,意亦只此一端,但以词体写出来,便见婉曲之美。无疑,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缠绵执著的恋歌,似乎还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那种朝思暮想的执著追求。这首词清新、流畅、自然,浅语含深意,淡语有醇味,颇有民歌风味。

(陶尔夫)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