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菩萨蛮 李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菩萨蛮

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 ① 一作“何处是英雄”。 ② 大内:皇宫。此句一作“迎侬归故宫”。

这首词是晚唐皇帝李晔(庙号昭宗)所作。据《旧唐书·昭宗纪》说,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长安,李晔逃奔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受制于华州节度使韩建,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

首句“登楼遥望秦宫殿”,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古人登楼,一自王粲写作《登楼赋》之后,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但其时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渴想之劳。“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华州与长安相距百余里,齐云楼虽高,长安也为目力所不可及,故次句但云“茫茫只见双飞燕”而已。“茫茫”,为辽阔旷远的样子。在这辽阔旷远的秦川上,只见燕子双飞。燕子微物,本非日理万机的天子所当措意,但今日的情形与往昔不同。长安宫殿既不可望见,则能见到似曾在宫殿的画梁上构巢停息的燕子,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写景至此,其对长安宫室日夜思念而形成的一种纠结不解之情,已尽此一言之中。以下两句“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继写入目的大景远景。渭水连结着长安与华州两地。居高临下,只见一条浊流从西向东奔泻。这种景象,在一般人看来,原属平常,而今日的李晔正当愁肠百结之时,便觉得自己的满腔愁思,恰如流泻的渭水,激荡不平,无有穷已。更有甚者,从华州西望,在广袤的原野上,还有着高低起伏、垒垒块块的“千山万丘”。且不说长安宫殿无由得见,正缘这些山丘的蔽掩阻挡;就说此等零乱错杂的物象,在作者本已纷乱如麻的心理上平白增添无数烦躁与抑塞,亦已经够难忍受的了。

过片两句“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虽然也是写遥望所见,但感情内容已经深化一步。作者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拘囚的境遇。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这种探寻是徒劳的。远望天际,唯见“烟笼碧树”而已。这凄迷的景象,犹如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驱之不散。其时唐祚日衰,无土不藩,无藩不叛,有谁乃心王室,兴师勤王?四海之内,俱无唐帝托足之地。近看楼下,虽有行人往来,怎奈各自匆匆而去,更无一个半个可亲可用之人,徒增空漠无依之感。李晔处此困境,虽有切盼救助之心,而终无可盼可助之人。于是一种透肌彻骨的凄楚、空虚、冰冷之意,与夫深苦极痛的绕天之愁,一齐袭向心头,层楼虽高,天地虽宽,而无一寸可供安身之地,亦无片刻可使定神之时,因而结尾处终于从内心深处发出痛心疾首、悲怆欲绝的呼声:“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前人曾将这两句与唐太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相比较,以见其“志意不侔”(《全唐诗话》)。其实,以天子之尊,而不得不作此孱弱的哀鸣,亦足见唐室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了,岂止“志意不侔”而已!

本词以“望”字统摄全篇。上片写登临极目的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通篇结撰出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而艺术上却有可取: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古人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文心雕龙·情采》)本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持平而论,其艺术价值不减唐词名家之作。

(吴汝煜)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