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武陵春 李清照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已谢残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兼作书斋的闺房,案头上堆着书史,妆台上放着镜奁,旁边也可看到一只宝鸭香炉,它正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才到中年的孀妇走出来望了望窗外,然后踱进妆台,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于是她舒展歌喉(或展开花笺),歌唱(或抒写)了一首回肠荡气的歌曲。

本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我国古代词人很讲究炼字炼句,不但要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而且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李清照在这方面是颇见工力的。“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即达到如此境界。“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于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在此期间,词人肯定被这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含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令人一唱三叹。

这首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如果勉强分开来说,这首词的上半阕则是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头发梳妆方面摹写意绪的诗句,易安词中不止一处,如“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 “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 “髻子伤春懒更梳”(《浣溪沙》)……或是抒发伤春怀抱,或是表现离情别绪,或是刻画娇慵神态:没有一处是相同的。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则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日晚”即“日高”之意)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眼泪是传达感情的最好工具之一。人们在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古往今来有很多词人创造了描写眼泪的名句,像“泪眼高楼频独倚”(冯延巳《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 “停梭垂泪忆征人”(温庭筠《杨柳枝》),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泪洗残妆无一半”(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的是写泪水含在眼里,有的是写泪水挂满两腮: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词的下半阕在挖掘内心感情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李清照是填词的圣手,她的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哪怕是只有三四十字的难于变化的小令,也能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这首《武陵春》也表现了这样的特色。张炎在《词源》中说:“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李清照深得个中秘诀,她在《武陵春》的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仍然明媚,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顿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收到了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刘熙载论词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艺概·词曲概》)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武陵春》,无疑是很恰当的。像这样婉曲幽深的手法,后来戏曲中常常采用,一些人物的静场唱里,往往有“欲要”怎样,“唯恐”怎样,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微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就以形容“愁”和“恨”来说,词史上有不少名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沈祖棻《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这样的评述,确是总结了一条艺术经验,很值得借鉴。

(徐培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