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苏幕遮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我国古代作家的一些名篇,往往是在立志胜过别人的同题之作的情况下产生的。张衡不满班固的《两都赋》,另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终于使之成为京都赋中的大观。唐宋诗词中这类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梅尧臣是北宋名作家。他在创作上自期甚高,少所许可。林逋的《草词》,词牌为《点绛唇》,全词如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梅尧臣不肯随人说妍,已显示其不偶流俗的艺术鉴赏力,又能即席赋一同题之作,与之较量短长,这更是在艺术上有独特见解和高超修养的表现。

开头四句写春草的芊绵可爱。“露堤平,烟墅杳”,从具体的风景点上着笔:笔直的大堤上绿草如茵,望去平崭崭一片,白色的露水在晨光中闪烁。远处的一座别墅,在如烟的嫩草的掩映之下,若隐若现。“乱碧萋萋”是总写一笔。环顾四周,到处是萋萋的绿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绿了。“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雨后万物澄鲜,春草当然更为嫩绿葱倩;江天是何等开阔蔚蓝,无边的春草与它配置在一起,千里一色,正好相得益彰。晓风轻拂,空气清新。一派蓬勃的生机,伴随着浓郁的春意,簇拥出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宇文逌《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梅尧臣的诗名与才华,很早就露尖,又于二十多岁时由门荫入仕。如果把“庾郎”看作是作者自喻,也未尝不可。“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的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由绿草而联想到春袍,与庾信的《哀江南赋》有些关系。《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春草随青袍》云:“杜子美诗‘江草乱青袍’、‘春草随青袍’,盖用古诗‘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云:‘青袍如草,白马如练。'”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如果说,上阕用遍地的春草衬托出一个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之态的话,那么下阕主要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接长亭,迷远道”,即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意。在茫茫的宦海中,到处潜伏着政治风险,无法预卜凶吉,也看不到自己的归宿。这时,《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传统思想悄悄地爬上心头。“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词人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梅尧臣由门荫入仕以后,曾应试进士,没有及第。他担任的官职也只不过是主簿、知县、幕僚之类,仕途极不得意。词的结尾两句“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字与上阕“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艺术主张的佳作。

(吴汝煜)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