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鹧鸪天

姜夔

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元宵为我国传统节日。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南宋时,“自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然词人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欢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的特色所在。

起首二句先描述临安元宵节前预赏花灯的盛况。这一天大街小巷张满各色灯彩,士庶熙熙攘攘,纵情游赏。“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写当时赏灯情景,非常符合历史真实。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笼纱即纱笼。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华贵而不俗,淡隽而有味,意境可谓高远。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故能先声夺人,使读者产生优美的想象。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

“白头”二句,笔锋一转,写自身之寥落。词人一生未入仕途,除了鬻字之外,大都因人存活。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词人年已四十三岁,犹“移家行都(临安),依张鉴居,近东青门”(见夏承焘《姜白石系年》引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拟进《大乐议》。因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所谓“呵殿”,即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乘肩小女”,旧有二说。《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艺人。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困穷自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词人这个“小女”是朴素无华的,不是如“南陌东城”的“舞儿”,穿得“画金刺绣满罗衣”(《武林旧事·元夕》引白石诗),但加以“乘肩”二字,便俨然也有舞队中人的样子,再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借以解嘲,亦含激愤。

过片三句转入悲慨。“花满市,月侵衣”,谓灯月交映,景色宜人,此即上阕“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少年情事老来悲”,则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而今风光依旧,而人隔天涯,翻成老来之悲。其中盖有所寄寓。词人三天之后又有同调作品云:“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题作“元夕有所梦”。此云“少年情事老来悲”,彼云“人间别久不成悲”,所悲者何?合肥旧侣不可得见也。这一推测,大概是符合词人的实际的。以手法言之,“花满市,月侵衣”,乃是乐景;“少年”句则是哀情。以乐景写哀,则一倍增其哀。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

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沙河塘,在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南五里,苏轼《虞美人》词云:“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王庭珪《初至行在》诗云:“行尽沙河塘上路,夜深灯火识升平。”南宋定都临安后,那里已成繁华地区。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游人缓缓归”句似是用吴越王遗妃书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语,“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见苏轼《江城子》词小序。前面的“纵赏”,与后面的“看了”,也照应得很周密。词中不仅以乐景衬哀情,而且处处注意到对比与反衬。正是在这种对比、反衬之中,词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徐培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