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鹧鸪天 党怀英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鹧鸪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本词借咏织女、牛郎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抒发了词人旷达、高朗的情怀。

词的首句先描写织女的轻盈体态,借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精心描绘出一幅美人出行图,且领出下句“踏”字。词人虽然并未正面描写织女的绝世美貌,但是,仍似乎让人能看到女子丰神绝世、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身影。所谓“神龙云中露一鳞一爪”,这里正体现此等技法。继而,词人示意:女子的出行,与一般的仕女游春不同。她是赴一年一度的“七夕”之会,与心上人在银河聚首的。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缠绵之情,词人却略而不写,只用“踏清秋”三字轻轻带过,既点明了相会的时令,也渲染出周围环境的沉静,用笔甚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优美神话传说,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南朝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而且汉代已经有了“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使其夫妇相会的说法。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视作吉祥如意的日子,妇女于夜间向织女星乞巧,故称七夕为乞巧日,七月为巧月。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当会,……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贵家则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而词人党怀英则以“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予以否定,认为织女与牛郎的“稀相见”,原因在于她的“巧极”,即由于巧织云锦而得嫁牛郎又嫁后废织所致,那么,人间的妇女们,还向她乞“巧”干什么?“底用”一词,使词意一转,由描绘天上的高远世界,转而将笔触伸向身边的现实,作者见解新颖,一改前人之观念。“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换头三句转出新意,是抒写词人对牛女情事的感想,也是他个人情怀的流露。“悠悠”一词多义,须贯串前后文选择最恰当的义项解释,这里当作遥远义。“两悠悠”,连上片末句的“人间”与下片首句的“天外”,是说两者相互之间悠悠远隔,天孙之巧,人间不必乞取,人们也不必为天外牛女双星的“稀相见”一事而作出可怜的愁态。这个把天上、人间关系撇清的意念,从“底用”一句已露端倪,至此更作明白的表述。天上双星尽管长期寂寞相思,却与我有什么相干,我且开帘玩月,尽享新凉睡美之乐吧。末二句直吐心声,表现了旷达脱俗的情怀。“开帘放入窥窗月”句,由苏轼《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句化用而来,又妙在增出“放入”二字,化被动为主动,顿然透出人物精神境界,添出许多情致。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末二句:“潇洒疏俊极矣。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窥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矫揉钩致,不堕尖纤之失。”所言甚是。

这首词在画面的设置上,很注意剪裁。古人常常以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等形容女子之美,而这里仅以“云步”“凤钩”写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弱小,正是从侧面烘托其美,恰可见词人着笔别具只眼。以景语抒情,也是本词的一个特色。词人是怀着某种情感和意向去观察、体验和摄取周围景物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使词人的主观激情贯注到目力所及的客观景物之中,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开帘放入窥窗月”二句,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赵兴勤)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