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少年游 柳永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送客霸桥,折柳赠别,这是始于汉人而沿袭至宋的风俗。霸陵桥即霸桥,在长安东霸水边。程大昌《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此事。故霸桥与“南浦”、“长亭”一样,凝聚着前代不少骚人墨客的离愁别恨。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眼下又将在霸桥这一传统的别离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

词以景起,首句总揽霸桥全景: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在作者眼里,霸桥已是别离的象征,所以眼前凄迷的霸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霸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汉、唐鼎盛时,朱轮华毂,在此川流不息,如今景色依旧,人事全非。“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

上片后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古人咏柳赋别,多状春柳婆娑婀娜之姿,“以乐景写哀”。如“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此词却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换头两句,以霸桥为中心,展现更为广阔的画面,使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霸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一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思触绪而长,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蘅皋,语出曹植《洛神赋》)。词人写离愁别恨,多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路迢迢,恨满千里草”(周邦彦《早梅芳近》)。这里的“离思满蘅皋”,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以此唤起读者的联想,牵动读者的心弦。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萦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把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离席。眼前又在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在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此即所谓“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张先《江南柳》)。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真是“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柳永《临江仙引》)。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此词于收句布景出人,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词情之最凄苦处,结得有力,有有余不尽之妙。

这首词,以哀景写哀,词中借助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等一系列物象与情景,对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反复渲染,悲秋与离愁浑然划一,风景与人事有机交融,含情绵邈,吐属自然。冯煦曰柳永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一评语恰好道出此词特色。

(顾伟列)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