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小重山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小重山

元好问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六句描述了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全过程。前三句是写恋人在分离前夕的相互依恋,是上片的第一个层次。起调写他们的不眠之夜,而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和长夜的难耐。“冷”的酒,“青”的灯,“不眠”的夜,这便是他们通宵达旦的生活内容。这里的“酒”,显然是饯别酒。有酒而“冷”,看来停杯不饮,搁置已久。而青灯犹在,可见主人公确实是“夜不眠”了。由“酒冷”亦可见夜之深。这一句中,显然有“人”,其心情已见,但面目未露。紧接着,作者以“寸肠”两句推出一对情肠牵惹、愁苦悲伤的恋人。词的指事抒情,趋于明朗,读者始知“酒冷”云云,正是他们在离别前夕内心极度痛苦的物象反映。由此益知起句用笔在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方面,极见词人匠心独运之妙,恋人的全部情绪,都已总摄在起句之中,这首词的摇曳多姿之妙,起首便露端倪。上片后三句是写这对恋人的分别,时间已是次日清晨。这一层,作者用笔,仍然是从罗列物象开始:用“鸳鸯”“秋雨”“半池莲”三种足以使人触景生情的物象,进一步为恋人的离别写照。这三种物象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涉,借二、三句而构成完整的象征性的画面。首先是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是在池塘中。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分飞苦”属鸳鸯,“苦”字连“红泪”又属莲。“红泪”之“红”从莲来,“泪”又从雨得。“红泪晓风前”,是风雨中池莲姿态,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象征送别的女主人公。“晓风”又点出分别时间。由物象衬意象,而且是一衬再衬,主客相形,虚实相宣,正面神采由此倍增。这种用笔,正是兼用了前人所称道的“主客相形法”和“背面傅粉法”。从这里,读者再次领略了这首词“摇曳多姿”的妙处。

下片承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的意脉,写女主人公目送恋人远去,并默默地预卜团圆之期。晓风之中,恋人北去,天高地远;而北雁南来,显然是深秋了。在这里,作者用“雁来人北去”再次渲染离别时的悲凉气氛,同时表明恋人的去不当时:此时此刻,连雁都知道归来,而人却偏偏去了,而且是“北去”,何况又是“远如天”!下片的前三句,只是写了“雁来人北去”的事实,但这三句在排列上,由雁而人,由雁的渐近到人的渐远,层层具体,逐句加深,极见层次。最后三句,别出新意,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这是本词“摇曳多姿”的最后一现。在封建社会里,往往是由于徭役、谋生等等原因,离乡背井,而又往往是生离如同死别。自然,这种离别是悲哀的。但本词却又不止于悲哀,而是及时地深入一层,转入期待。女主人公“安排心事待明年”,只是“待”而已,能否在明年团圆,还很难说。期待无定,转而为幽恨,故结句云:“无情月,看待几时圆!”月圆即人圆,故女主人公见缺月而责以“无情”,其盼望月圆亦即盼望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自然就跃然于字里行间了。

元好问的词,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尤其是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他在遭遇国变之后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感”,风格直追稼轩。他写爱情的词不算多,但偶一涉笔,便成佳构。这首词,在取材、主题方面,虽然没有突破男女离别相思之类传统题材的樊篱,但在结构艺术上,如上所述,宾主虚实,渲染映衬,摇曳多姿,一往情深,确如张炎所说,“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词源》卷下),表现了一位大词人题材、风格的多样性。

(邱鸣皋 秋如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