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 赵鼎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满江红

赵鼎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丁未是建炎元年(1127),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九月,以金人进犯,退驻淮甸,并下诏缮修建康城池,准备南渡。赵鼎渡江至建康,就是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先行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是此后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建炎元年十一月,赵构至扬州。三年二月,渡江至临安、建康,都是赵鼎此词以后的事。仪真在长江北岸,宋时为真州,是江淮南下至建康与两浙的军事要冲与转运中心。泊舟仪真正是赵鼎渡江的前夕。赵鼎还写了一部《建炎笔录》,三卷,记赵构渡江后立朝经过,起自建炎三年正月,“丁未九月南渡”这一段可惜没有写入。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心情。词以“惨”字发调,正混合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观感和忧虑。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它借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惨淡的秋阴四布于低沉的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即景,也是借雁自喻,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见出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迷”字点出心境,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然吧。回望淮流诸山,告别中原,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外。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行色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国难当头的内心深忧。“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将膺受重任。但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室分携,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家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挽取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郁或许可以借此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打成一片,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止遏。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激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表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南渡后词,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吴熊和)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