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满江红 王清惠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满江红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元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元兵攻入杭州。三月,宫中自后妃以下都被俘虏北上。经过汴京夷山驿站时,嫔妃中有位才女昭仪王清惠,在驿站墙壁上题了上面这首《满江红》词,抒写亡国之痛。据《永乐大典》记载,王清惠这首词深受人们赞赏,中原传诵一时。

词的起句“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仿佛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好一朵生长在皇宫太液池里的荷花,如今“菡萏香销翠叶残”,同过去娇艳的颜色完全不一样了!显然,这是以花比人,说自己经过山河巨变,花容憔悴了。太液池,指皇宫的池苑,汉唐两代皇家宫苑内都有太液池。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诗句,写唐明皇在经过一场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看到皇宫里荷花垂柳等景物依旧,只是再也看不见杨贵妃的倩影了,无限感伤。这里,王清惠化用其诗意,以劫后余生的皇宫里的荷花自比,是很符合她的嫔妃身份的,而且,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意义,王清惠以此自喻,显然有表明自己情志高洁的意思。

今日的凄清飘零,自然使她想起往昔的荣华、欢乐。下面五句,就写她对旧日宫廷生活的回忆:“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往事不堪回首,过去玉楼金阙,雨露承恩,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春风雨露”,关合花与人,说花承春风雨露,犹说人蒙浩荡皇恩。“玉楼金阙”,极言皇宫的富丽堂皇,从环境渲染昔日生活的繁华。“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这两句从写花自然过渡到写人,写自己受到皇帝的宠爱。说当时她的声名在后宫里像兰花一样的芬芳,常常陪伴在君王身边,莲花般的脸儿上,总是带着红润的美丽光彩。“莲脸”二字,不仅说自己面容美如荷花,又照应前面的“太液芙蓉”。旧日宫廷生活多么繁华,多么美好,多么得意,多么使人留恋!这两句写得极有个性,写出了作为一个皇帝宠妃的特殊的生活感受,只有像王清惠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来,因为这种对旧日宫廷的无限眷念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一般人没有的感情。这段回忆极写昔日的美好,更加反衬出今日的可悲,显出作者感情的深度,并造成文势上的跌宕。

接着下面便是乐极生悲的描写:“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鼙鼓,震垮了南宋朝廷,这位住在深宫里的高贵皇妃一下子从天上跌到地下,一朝繁华,烟消云散。鼙鼓,军中所击的鼓,借以指军事行动。白居易《长恨歌》写安禄山起兵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忽一声鼙鼓揭天来”,写元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南宋都城临安,从此,金樽、绮筵、歌舞……一切繁华化为乌有了!“忽一声”写出事变的突如其来;“揭天来”,强调了元兵的凶猛气势;“繁华歇”,则高度概括了南宋灭亡、皇帝与后妃大臣被虏北上的历史巨变。“繁华”二字,可说是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既指作者昔日享受的宫廷繁华生活,也指南宋朝廷一去不返的“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逸乐时代,言外颇多感叹。这三句写历史巨变,使这位“玉楼金阙”中的红粉佳人,一下子成了俘虏,感情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种感受写得是很真切的。

紧接上片写到江山巨变,过片直抒胸臆,一泻胸中亡国之恨。“龙虎散,风云灭”,慨叹南宋朝廷已经土崩瓦解,南宋君臣已经风流云散,大势已去。《易经》上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这里用“龙虎散”,指南宋君臣溃散,“风云变”,形容政治上的威势消失。叙事的语言也形象生动。

面对“龙虎散,风云灭”的亡国局面,词人怎不痛心疾首?“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她仰问苍穹,这亡国的千古遗恨,叫我向谁诉说?面对破碎的河山,我只能仰天啼哭,让斑斑血泪洒满衣襟:“山河百二”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田肯夸说关中地形险要的一句话:“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意思是秦兵据守关中,二万人可当诸侯百万之兵。这里用“山河百二”借指宋代江山。昏庸腐朽的南宋王朝,一百五十年来,一直倚恃长江天险,苟安江南一隅,不图进取,致有今日结局。这里“山河百二”还含有地形险要之不足恃的教训,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王清惠这位才女的政治见识。这段血泪文字,议论纵横,慷慨悲壮,凛凛然有忠烈之气,出自一位红粉女子的手笔,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词人从个人的遭遇写到国家的命运,又回过头来写个人目前的处境:“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这两句是作者自己与后宫嫔妃被虏北行的历史纪实。“驿馆”,是古代官办的交通站的旅馆,点明自己正在被押北行途中。“尘土梦”,说在旅馆里夜间做梦也是尘土飞扬的一派战乱场景。这两句写宫妃们白天辗转于尘烟滚滚的北行途中,担惊受怕,夜间驿馆里住宿,也做着可怕的恶梦,常常夜半惊醒。而天刚破晓,她们又要上路,翻山越岭,车轮碾着路上的月影,驶向那荒寒的山川关塞,真是不胜国破家亡之感和万里征途之苦啊!

对王清惠来说,一位“晕潮莲脸君王侧”的皇妃,如今竟成了敌人的战利品,她不但要忍受俘虏生活之苦,还不得不考虑如何对付新的统治者即将加于一个女人身上的屈辱。是忍辱求荣?还是保持节操?她仰望天空冰冷的月亮,不由浮想联翩:“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月里嫦娥呀,您容许我追随你,去过与月亮同圆同缺的生活吗?她幻想到月宫去,同嫦娥仙子做伴,去过那超脱尘世、永远清静的生活。

词的结尾两句,曾引起同时代的人及后世词学家们不少评论。南宋末年抗金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北上经金陵,读到王清惠这首词,见末尾两句“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时感叹道:“惜哉,夫人于此少商量矣!”文天祥觉得这两句话说得不够妥当,也许认为她的话语中有侥幸偷生的念头吧?于是文天祥步其韵,并仿王清惠的口吻,代她重作了一首《满江红》词,末尾两句是:“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天家,指皇帝;金瓯,就是金盆,古人常用来比喻巩固、完整的国家。金瓯缺,比喻山河破碎。这两句意思是说,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无论客观形势怎样改变,自己的节操也决不改变,表现了慷慨激昂的决绝之情。很明显,这虽是拟王清惠口气,实是文天祥一片丹心的自我写照。

相比之下,王清惠词的结尾情调是消极、低沉的。然而仔细想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王清惠毕竟是一位昔日受宠的嫔妃,一个弱女子,此时捏在敌人的手掌心里,又能叫她做什么呢?她不愿委身求荣,想摆脱尘世烦恼,永远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么?虽然这只是一种软弱的反抗,但这种反抗不更符合王清惠其人的性格么?后来到了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以后,她就去当女道士,了结了一生。可见她写这首词时,也就是当她“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时,不仅向往嫦娥仙居生活,而且已经打定出世的主意了。对她这样的女子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坚守贞操,反抗敌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清代袁枚有句名言:“作诗,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写诗要有诗人自己的个性。因为诗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性的。人各有情性,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怀抱,从而构成作品不同的风格。从这个角度看,王清惠这首词写得符合她的身份,是很有艺术个性的。她写自己的惋惜、悲痛、惊恐、凄苦,感情真实,声口性情毕肖,读她的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而更有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那“问姮娥”的结语,也比文天祥的《代作》,更符合王清惠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因而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文章最贵写真情。这是王清惠这首词最大成功之处,也是它七百多年来蜚声词坛,为人传唱不衰的原因吧。

(高 原)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