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辞典
绿头鸭
晁端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这是一首写中秋月景兼怀人的慢词,全词长一百三十九字,在慢词里也是较长的一体。晁端礼,其词集《闲斋琴趣外篇》署名作晁元礼,而据他的《庆寿光》词序自称端礼,吴曾《能改斋漫录》也称他为晁端礼,则以作端礼为是。他是晁无咎的长辈,是北宋末年一位精于音律的词人。在这首词里,他对于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致的描写,声调谐婉,词语和雅,确很出色。
在词里,写长调和小令各有不同的要求,各有不同的写法。长调难于小令之处,就在于要操纵自如,气脉贯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转。在双叠词中,起、结、过拍都是要注意的,而在长调里这几处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全词的神理、脉络都要通过这几处显示出来。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长调“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晁端礼这首词为沈义父的说法提供了一个范例。
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分六层叙写。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放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天色清淡如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将要升起,下边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写海底涌出了冰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只有在“莹无尘”、“静可数”中才得显现出来,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下边再从气候方面来写:中秋是露水初降,已凉天气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美景良辰,使人留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在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上边说“露坐久”,这里又说“栏干凭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表明,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凄冷的楼台上望月,以致把阑干凭暖,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在对月怀人。词人的怀人情意,在结语“欲下迟迟”里透露出来,直贯下阕。
下阕着重写情,分五层叙写。换头“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上阕结语“欲下迟迟”,下启下阕对情思的描写。张炎说:“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词源》)这里过片也接得自然妥帖,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在此夜里“最关情”的是“漏声正永”; “暗断肠”的是“花影偷移”。为什么听到漏声相接,看到花影移动,倍觉“关情”而至于“断肠”呢?因为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在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下边再写对方的此夜情:料想明天夜月,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越写越深婉,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即使在柳耆卿词里也不多见。上阕里所说的“露坐久”, “栏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所谓“气脉贯串”,应当从这方面去领会。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也正是沈义父所说的“有一好出场”。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这首词的结句,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亦岂无佳词?如晁次膺(端礼字)《绿头鸭》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焉。”
(李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