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元好问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其赴孟津事,据所编《中州集》卷十辛愿小传有云:“元光初,予与李钦叔在孟津。”又《送钦叔内翰》诗:“六月渡盟津,十月行氾水。”可能就是这一次。元光只二年,其元年为公元1222年,元好问三十三岁,前一年登进士第。他“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一直抱着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希望。可是他也清楚地看到了当国者无恢复之谋,遇事因循苟且,“或有言改革者,辄以生事(好生事端)抑之”,同自己匡时济世的抱负不相合。因此,现实与理想,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交织在他胸中,构成情绪的两极。这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在动机。

这是一首述怀之作。作者触景兴感,吊古伤今,上片言情,下片说理。既表现了他以英雄自许、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又反映了他面对现实无可奈何,聊作旷达的苦闷。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城北,过山即是孟津。洛阳背邙面洛,为九朝古都。“北邙山下”即指洛京。“黄尘”连“北邙山下路”,其意同于贺铸《小梅花》词的“黄埃赤日长安道”。“白纶巾,扑黄尘”,历代有多少英雄豪杰,奔走于京城九陌黄尘之间,为功名自少壮而老死。这里的“老尽”,含有感慨英雄不遇、空老京华之意。“人生长恨”,是对以上感慨的更深一层的概括。此怀无人共诉,更增加了感情的幽抑。下片词情一转,对上片的“长恨”忽作自我宽解之语。“盖世”二句,意亦颇曲折。作者原以为英雄不得志,乃因“天公愦愦无皂白”(庾翼与兄庾冰书中语,见《宋书·天文志》),及知虽得盖世功名,亦无所用,始觉是从前错怨天公也。作者有《饮酒》诗颇能道出其中旨趣。诗是在他几年后授职国史院编修、第二年即辞官回登封隐居时写的:

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买实祸,将相安足论?驱驴上邯郸,逐兔出东门。离官寸亦乐,里社有拙言。

意为如邯郸道上的卢生,梦中虽极富贵,终遭谗害下狱;秦丞相李斯被杀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末引晋人俚语言离开官场一寸即是乐事,显然是针对当时官场的黑暗混浊而发。这种思想认识,在这首《临江仙》词中即已透露,所以词的结尾说但须高歌饮酒,休论穷通了。

元好问的词,多数是言志之作,其风格逼近苏辛,更参以老杜诗品。这些词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大致相近的模式:上片或触景生情,或即事兴感,多是慷慨激烈,但到了下片,这种陡涨的心潮逐渐下落,如骏马衔环,不得已而就范。实际可以说,上片是英雄本色,下片是模拟的颓唐;上片是一时忘情的理想迸发,下片是以理节情,酒浇块垒,使倾侧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平衡。对于熟悉时代背景和作者为人的读者来说,不会误解他的愤激之词,反觉旷达之处,愈增悲凉。这首词粗看上去和前代文人一样,也是颓废自放,但读来却有“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之感。这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形相似,字面意思似乎消沉,但情思意趣却是清峭健爽,催人感奋的。

元好问的词,喜欢化用前人成句。如“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但李煜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元好问是志士之慨悲而壮,隐然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意绪。又上片结句“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是嵇康《赠秀才入军》中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嵇又本于《庄子·徐无鬼》)的熔铸。但这也不是简单的挪借镶嵌。嵇康是叹其兄嵇喜远去他方,无人可共谈玄论道,而元好问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苍茫六合,英雄独立的悲慨。元好问的同时人李治说他作词长于“用俗为雅,变故作新”(《遗山先生集序》),这首词可以说是一个例证。

(张仲谋)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4: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