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李之仪

登凌歊台感怀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 ① 凌歊台:歊,音xiāo。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编管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这首词,当作于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李白有《凌歊台》诗云:“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陆游《入蜀记》说:凌歊台“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如在几席。北户临和州新城,楼橹历历可辨”。

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换句话说:诗人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李之仪被编管太平州时已六十多岁,由于政治上受压抑,已无兴致经常登高揽胜;故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眼见江山多娇,自油然而生喜爱之情;但山重水复,汴京不见,又难免兴去国之愁。诗人能把这种种复杂的感受熔铸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不能不推为高手。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若细心领会,便不难觉察出飞花、坠絮都有所指。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如此比兴手法,真可谓用“刚健婀娜之笔”,抒“婉转慷慨之情”(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了。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三句最少包括四层意思:一、“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二、“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这样,意思便深了一层。三、“清愁”,当指目前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未敢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样,意思又深一层。四、“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这样,意思就更深一层了。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相当现代汉语“难道是……么”的意思。词人目睹凌歊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按理说,春草绿了,该是赋归之时;而己身编管江南,限制居住地,受地方官管束,欲归且不可得。词人把这股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表面看是很无道理的。但深一层着想,词人究竟该怨谁呢?看来又不便明言。只好托之芳草,采用自屈原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比兴手法隐约言之。因此读者只能求之于字面之意,去寻绎词人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了。

毛晋《姑溪词跋》指出:李之仪“长于淡语、景语、情语”;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指出: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峭蒨,鲜明貌),殆不减秦观。”证之于此词,都可谓深中其的。

(蔡厚示)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2: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