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 陈克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人大举南攻,两年后北宋灭亡,高宗偏安南方。陈克此词作于绍兴四年(1134)。这年九月,金兵纠合刘豫伪政权的军队南下,一度进逼建康(今江苏南京)。这就是“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的历史事实。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在职期间,陈克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写此词时陈克已年五十有三。国运不振,年事渐高,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中国旧文人有个惯例,如果进不能有益于国民,则只好退居林下。“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宋之湖州亦称吴兴郡,陈克意将隐居于此。但是,事情并非只有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不是说走就走得干脆的。比如,陈克长期侨居金陵,这里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离别的,“故人”以下三句,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不言而喻,这首词的内容有一定消极成分。统治者妥协投降,以求片刻苟安。言路蔽塞,贤能不用,国运日见不济,使大批社会人士产生悲观情绪。从这一点说,这首词中的消极情绪仍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何况,如果就此便认为本篇没有一点积极的地方,那也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它。首先,“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其中分明诉说着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因此,“客心惊”的原因就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在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回想兄弟二人对床听雨之乐,寻思何时复得此欢。陈克借用苏诗意象,而以“别愁”、“孤影”表之,便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从而也反衬出自己也莫不如是。一结词意沉郁,感情深厚。刘永济《词论》分析元遗山、詹天游说:“文艺与时会相关至切也……二人皆身丁亡国之余,无可告愬之时,虽有满腔忠愤,而终莫可为,故其泄之于词,极掩抑零乱、低回往复之致,而不能轩昂激烈。此文家所谓优美也。”陈克的情况虽不与元、詹二人尽同,但究其道理,当是可通的。

这首词起句、过变、结句用力极深,似应特别注意。起首两句指出:十年来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在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的种子,却随处都透出了萌芽。这样开头,可以看作“笼罩”法之一径。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上贯前半阕的全部词句,可谓承接严密。但是前半阕言老,乃是要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后半阕言老,则连系着“齑盐何处是”,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又下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实开下片之端倪。古人云:“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词源》)如陈克此篇,可谓承接有方。至于结尾,《乐府指迷》说,“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个好出场方妙”;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临江仙》讲兵祸,讲胡尘,讲岁华,讲送老,讲别愁,但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这种环境,这种形象,最容易寄托难言的苦衷,最容易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也最容易收到“含有余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因而也最受后人的推崇。

(李济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