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临江仙 无名氏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临江仙

无名氏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这首词,《草堂诗余前集》作无名氏词,《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作晁补之词。《草堂诗余》为南宋人编,今存元刊本。《类编草堂诗余》后出,为明嘉靖时刻。《花草粹编》亦明人所编。故本篇作者为谁,应暂存疑。《全宋词》列入晁补之存目词中,态度是审慎的。从内容看,本篇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寓情。首句大笔勾勒,“三月暮”交代节令,“汀州”即“汀洲”,点明地点,“绿暗”二字,浓墨重彩,为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涂上一层阴沉的底色,在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收煞,落英缤纷,布帆暂卷,垂杨下兰舟斜横,气氛一派清幽。景中仿佛杳无人迹,然而从刚收风帆、暂傍垂柳的兰舟,人们不难想象舟中所载着的萍踪无定的游子,他或是正静坐在船窗旁支颐凝想,也许是刚踱入柳阴深处面水踌躇,“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不正是这位游子面对眼前实景而产生的真切感受吗?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曰“滑”;夕阳将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使人感到“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明写舟外景物,暗写舟中游子。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作者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等物象,写风而曰“静”,写花而曰“落”,写春而曰“暮”,这就用幽暗的光感和寂静迟暮的气氛,烘染了旅愁的凝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风静帆收引出木兰舟,由木兰舟而写到半篙春水,一段夕阳,环环扣合,而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词意似断实续。灞水桥,在陕西西安市东。唐人离开京都,多于此处折柳赠别,如郑谷《阙下春日》诗:“秦楚年年有离别,挥鞭扬袖灞陵桥。”罗邺《莺》诗:“何处离人不堪听,灞桥斜日袅垂杨。”因此,灞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词中游子凝想当日方别之后,回望红楼,仍见艳妆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往日那佳人住处,已甚遥远,真望有青鸟使者传递消息——“青鸟殷勤为探看”。然而,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是多么令人心绪烦乱,惆怅不已!“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慨,且有怀念情人、音信难通之愁苦,则心情的怅惘寥落,可想而知。于是,这深沉的旅愁在游子心头激荡起绵绵无尽的遐思:缅怀消逝的既往,憧憬美好的未来。煞尾两句,正是游子思绪的体现。

“行云”句是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高唐赋序》载,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临别前告诉他说: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暗示男女恋情和幽欢。这里以行云归楚峡喻往日恋情生活的消逝。往日情事,如今虽只留下美好的回忆,然而游子岂能忘怀,他要追寻、找回那失去的一切。往日的情遇大约同繁华的扬州有关,或者联系上文“美人新上帘钩”来看,这里是用杜牧所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典故,如同“楚峡”一样,都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寤寐以求之,不禁“飞梦到扬州”了。梦本来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要“飞梦”,可见其向往追求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下片承上“愁”字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之,求之,写出低回往昔、憧憬来日的复杂情怀。全篇由景到情,由环境烘染到人物心绪的刻绘,物象婉丽,笔墨潇洒,余韵悠然不尽。

(刘乃昌 崔海正)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