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杵声齐(古捣练子) 贺铸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杵声齐

贺铸

(古捣练子)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的《东山词》中有一组词,共六首,除第一首缺字很多、题也脱落外,按作者喜另立调名的习惯,分别以《夜捣衣》、《杵声齐》、《夜如年》、《剪征袍》、《望书归》为名,其实都是依《捣练子》调和它的本意写的。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即在裁剪衣服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缝成衣。

上面这首词是第三首,是一首闺怨词。外有征夫,内有怨女,这是封建兵役制下产生的社会问题。征夫之歌和怨女之词便由此而产生。这首词从怨女的角度,展示了一幕人间的悲剧。

词的发端两句“砧面莹,杵声齐”,平起入题。作者只是从捣练的工具运思下笔,而字里行间自有捣练之人在。从上句,可以想见,作为一位征人的妻室,捣练帛,作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经被磨得如此光莹平滑。从下句,可以想见她的捣练操作之熟练,以及与同伴合作之协调,而在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中,正倾注了她辛劳持家的全部心力,传出了她忆念远人的万缕深情。下面“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道破题旨,点明其捣练制衣的目的是寄与远戍边关的丈夫,而在题写姓名、附寄家书之际,一想到丈夫远在万里外,归期渺茫,生死难卜,今世今世,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泪墨题”三字,包含了一位失去家庭幸福的妇女的无限辛酸苦痛。

词的后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与“捣就征衣”句紧相承接,是上句的延伸和深化,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这幕悲剧的分量。句中的“玉关”,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这里不一定是实指此关,只是极言戍地之远,也暗含班超上疏所说“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及李白诗“玉关殊未入”(《塞下曲六首》之五)之意。这位身在玉门关之西、未必能生入玉门关的戍人,是这幕家庭悲剧中没有出场的另一方。

俞陛云认为这首词与刘皂《旅次朔方》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及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皆有‘更行更远’之意”(《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这是就词意而言,主要指后二句;如果就词艺而言,这是翻进一层的写法。在古典诗词中与此同一机杼的例子有李遘《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晏幾道《阮郎归》词“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都是先把诗意或词意推到顶端,然后在此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翻出更深一层的意思。这“寄到玉关”两句就是先写玉关之远,再翻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从而使上、下句间有起伏转折之致,而且,每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负载着她的柔情蜜意的征衣包裹,寄到玉关已要经历千山万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寄到远在玉关之西的戍人手中,就更遥遥无期了,更不知这包寒衣寄到时戍人是否尚在人间。如许浑《塞下曲》所写“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样一个最凄惨、最残酷而又可能出现的悲剧结局,正是长期笼罩在她心头的一片阴影、不敢去触动而又时时颤抖的一根心弦,也正是她题寄这包征衣时泪墨难分的一个最痛楚的原因。

这首词的立意,似来自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之三的前四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而李白诗的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是这首词中女主角没有说出的心愿。

(陈邦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