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辞典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是一首望远怀人的闺怨词。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远征之人的妻子,抒写的是她独处闺中、日思夜想的怨情。
起句“独上小楼春欲暮”,在词的一开头就既推出了人物,也点明了季节。上半句写人在楼头,用一个“独”字显示其人之孤寂;下半句写时当春季,用一个“暮”字表明春事已阑珊。这一个“独”字、一个“暮”字,就已为这首词定了基调,使整首词染上了一层凄凉暗淡的色彩,从而引出词的第二句:“愁望玉关芳草路。”这第二句把词思推到楼外,把词境推向远方。通过无远弗届的相思,女主角所在的“小楼”与远在万里外的“玉关”一线相连。句中“愁望”二字与首句的“独上小楼”相承接,“独”正是“愁”的伏笔,而上楼的目的正在远望;“芳草路”三字,则既与首句的“春欲暮”相绾合,展示芳草遍地的暮春之景,又暗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怅恨其人之一去不返;“玉关”二字,作为边塞的泛指,暗中点出所望的是远在边塞征戍之人。这一、二两句合起来,使人看到的是一幅“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的画面;下面三、四两句“消息断,不逢人”,再进一步、深一层写词中人的愁思。所望之人在千山万水之外,已经够使她愁了,何况又消息断绝,问讯无人,就更愁上加愁。以上四句写登楼望远而实无可望,在失望、绝望之余,当然只有“却敛细眉归绣户”了。
下片“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两句,写词中人归绣户后,其愁思的继续和发展。句中“落花”二字遥应上片首句的“春欲暮”, “红泪”一词则用《拾遗记》所述薛灵芸“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的故事,以见其悲痛之深。联系上片,词中人由“独上”到“愁望”,到“敛细眉”,到“空叹息”,到“红泪滴”,她的痛苦是步步加重、层层加深的。写到这里,她的愁思和怨情已经从正面写足,似乎无以复加了。不料词的收尾处以“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别出新意,另开新境,使词意由实到虚,使词境由真到幻,把词中人的愁怨延伸到虚幻的梦乡,悬想到夜间入睡以后。这样,看似写到了头的愁怨就又似还没有到头;而事实上,愁人之感、怨妇之思本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这结拍两句,如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所解说,“言水复山重,梦魂难觅,与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沈约《别范安成诗》),皆情至之语”。其所以为“情至之语”,因为对词中女主角来说,既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可能与远在边塞、消息断绝的人相见,那就只有化日间的相思为夜来的幽梦,寄希望于梦里重逢,而想到平生从未出过远门,从未跋山涉水,又怕纵然入梦,也将如唐张仲素《秋闺思》所说的“不知何路向金微”,其相思怀远之情是悱恻缠绵,百转千回的。
就通篇写法而言,韦庄的这首词从时间看是顺叙,在结构上,层次分明,脉络井然。它的上片从“上小楼”写到“归绣户”,所写是日间的事;下片从“坐对落花”写到魂梦难觅,则是写日暮后、入睡前的情思。上、下两片合起来,正是词中人整整一天的生活写照;而以一概万,她是天天如此,度日如年的。
(陈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