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木兰花令 王观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木兰花令

王观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王观是一位很有风趣的词人。他的词学习柳永,自以为可以“冠柳”。以其整个词作的成就而论,远不能与柳永相比,但个别的作品却写得工细轻柔,善用俗语而不粗鄙,王灼评“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卷二)。这首咏柳的词艺术表现十分新丽,颇能代表其艺术风格。

宋人咏物之作很多,写得成功的却较少。王观咏柳是较成功的,他善于抓住所咏之物的特性,使之人格化,构成一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全词共八句,每两句组成一个意群;四个意群之间联系紧密,语言轻快自然,是作者兴会而成的妙作。第一个意群点明所咏之物为柳,突出柳的风流本性,全词遂以拟人的方法从各方面来表现它的风流。洛阳古都有铜驼街,唐骆宾王诗说“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词首先提到铜驼陌上,令人联想到柳的风姿,十分切题。“新正”即新春正月。词人以赞美的语气强调新春到来之时,最显得俊俏风流的应是叶芽青嫩、柔条迎风而舞的柳了。词的第二个意群便由新春的柳而联想到梅柳争春。柳虽得春意之先,而人们又以梅为东风第一枝,词人试图给它们以公允的评判。他以为柳在勾引或引惹人们春日赏玩方面不如梅花之娇艳,但在送别的场合,柳的作用远过于离觞了,当然也就更胜于梅了。这样非常巧妙地暗与我国民俗联系起来。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桥柳色如烟,都城人们送别亲友至灞桥而止,折柳枝为赠。此后折柳赠别成为我国民俗,故南朝范云诗有“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之句。唐代诗人李商隐咏柳诗也说“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这些表现古代女子送别情人折柳为赠的情景是十分动人的。似乎人们以为柳条的丝缕可以系住离人的情感,使勿相忘。可见与梅比,柳是更为多情的。第三个意群是赞赏柳的袅娜轻盈的美姿,以为春天之神东君好似对柳特地宠爱和迁就,以致娇纵得它的身材苗条、腰肢柔细了。以柳条之柔细比喻妇女之腰肢是我国很具民族特色的意象。唐代白居易《杨柳枝》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柳腰”,便都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宋人以纤瘦为美,“惯得腰肢真个瘦”,在人们看来便是女性美的重要特征了。以柳喻女性腰肢在传统诗词中早已滥用,这里作者却能以故为新,脱去用比痕迹,写出柳如美人之天生丽质。最后一个意群也是旧比翻新而表现得更为曲折。唐宋词人已惯用柳叶比喻妇女之秀眉,如“人似玉,柳如眉”(温庭筠《定西番》)或“玉如肌,柳如眉”(欧阳修《长相思》),都属常见。这里作者却以表现柳性之风流多情,它好似女子一样因对离人的思量,愁眉难展,长是皱着。这种设疑自释的句式,曲折地暗用旧比而全不落俗套。全篇的表述方式都很新颖,显示了作者艺术手腕熟练高超。词中的“勾牵”(勾引)、“断送”(送走)、“撋就”(迁就)、“惯得”(娇纵)等都是宋时民间通俗语辞,用得贴切而富于情味,使词语流美生动,很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个性。

这首词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述,有意借物喻人,勾画出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女性形象。显然作者是有寓意的,而且可能有较为具体的寓意对象。唐宋时文人们常将柳与风尘中女子相联系,将她们说是“冶叶倡条”,以为她们有如柳叶柳条那样浮媚轻狂,可以由人们任意折取。从这首词所喻的女子,她所处的环境为四会之道的街陌,她具有风流多情的心性,袅娜俊俏的身姿,她常常送别和相思。从这些情形推测,她当为某一民间歌妓之类的人物。作者处理这种题材时并未贱视为“冶叶倡条”,而是流露出赞美的语气,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风尘女子优美的形象,有似青泥白莲。王观的词在社会上很受市民欢迎,除当行入律、通俗自然、格调新丽之外,还在于其艺术形象蕴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较符合中下层社会民众的审美趣味。

(谢桃坊)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