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望江南(重九遇雨) 康与之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望江南

康与之

重九遇雨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 ①《二老堂诗话》载此词多异文,录如下:“重阳日,四面雨垂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路上水平脐。淹浸到东篱。 茱萸胖,黄菊湿虀虀。落帽孟嘉寻篛笠,漉巾陶令买蓑衣。都道不如归。”

这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词中充满了滑稽调侃的情趣,收到了“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雨势的猖獗,下片写登高遇雨的狼狈相,皆以夸张调侃出之。上片的发端,纯用口语,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阴雨,朴拙而平淡之极,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现实,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尝于重阳登高其上,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龙山会,指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咸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注。这两个有名的历史掌故,既切合题旨,又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冶雅俗于一炉,合事意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一个雅俗互补的有机的统一体。“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作伏线,使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片去。东篱,是赏菊之地。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古人每逢重九,就要赏菊饮酒的。在这里,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始终紧紧地把握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过片处“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茱萸”和“菊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龙山会”和“东篱”等重阳事物,便是“词意断而仍续”。上片写雨势之大,写人之所见,下片写遇雨之状,写人之所历,都是写重阳遇雨,而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在这断续分合之间,充分体现了这首词的“吞吐之妙”。古人重九登高要插茱萸并饮菊花酒,以避灾(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篛笠”、“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孟嘉那样的诙谐潇洒,陶潜那样的天真自然,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恐怕也要面对现实,让自己从“落汤鸡”的厄运中解脱出来吧。“落帽孟嘉”与上片的“龙山会上”相呼应。《晋书·孟嘉传》说: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温使孙盛为文嘲之,嘉援笔立答,文采甚美,四座叹服,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休官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宋书·隐逸传》说: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见志”。像这样两个潇洒、高洁的人,词人却用漫画的手法,涂抹出他们的狼狈相,加以调侃和嘲弄,令人捧腹喷饭。最后,词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曾有人把这句词改了,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与之自语人云,末句或传‘两个一身泥’,非也。”其所以为非,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相应的衬补与收结。“不如归”者,本是诗词中雅言,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与其“寻篛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在屋下安稳坐地,便淋不着矣。翻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全词谑而仍雅的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元人小令中颇多这类隽语。如卢疏斋《朱履曲》赋雪天饮酒听歌之乐,末云:“这其间听鹤唳,再索甚趁鸥盟。不强如孟襄阳干受冷!”结句突出奇兵,借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而别有意会,耐人咀嚼,与此词结尾可谓异曲而同工。

(羊春秋)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