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一落索 周邦彦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汴京名妓李师师的,但此说未必可信。《清真集》编此词入“春景”类,无题,考其内容,显然是描写“闺情”之作。

闺情这个题目,在宋词里最为常见。要想使这类作品占得一席地位,就必须写得新颖别致,必须有一定的独创性。这首小词,和周邦彦的其他作品不大一样,是以清淡自然取胜的,没有刻意的雕饰与秾艳的辞藻,写来好像也很轻松,只是把习见的题材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但也并非率意之作,还是有它的特点的。闺情词总要以描写闺中妇女为核心,本篇亦不例外。它刻画了思妇的外貌、内心,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意态,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不单调,笔致委婉含蓄,语言却清新流畅,读起来还是很有韵味的。

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早就应该算作陈词滥调了,但在这首词里,由于作者善于点化变换,却能使陈旧的比喻呈现出新鲜的面目,从而显示出了作者的创造性。“眉共春山争秀”,意思是说,这位闺中思妇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有了“争秀”二字,比起“淡淡春山”、“眉如春山”、“眉蹙春山”之类的常用词语来,已经增添了新意,下句紧接“可怜长皱”,又翻出了另一层新意,由人物外貌的美说到了内心的愁。这样一来,就使读者消除了陈旧的感觉。可见,采用旧语,必须翻新。下文的以花喻面,也是同样情况,作者把这一陈旧的比喻作了更大的加工改制——“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使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了,曲折多了,也新鲜多了,可以说它与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片着重写思妇的外貌,但已涉及内心,不只有层次、有深度,而且笔致又复委婉多姿。“可怜”、“莫将”等词语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描摹的惋惜、劝慰的口吻,既像是思妇自己的心理活动,又像是第三者流露出来的同情与关照。这首小词的委婉情致和深厚韵味也正是从这些地方传达出来的。

下片着重写思妇的内心。先写“玉箫”,既用作陪衬,也用作象征,人物的闲雅风姿与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见。下文点明“愁”字,而用“欲知”、“但问”连属成句,正是与上片的“可怜”、“莫将”相互照应,既像是思妇内心的自问自答,又像是对第三者的关切所作的回复,而这样前后照应的结果,就使全篇显得和谐匀称了。结尾处,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人王昌龄《闺怨》诗中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句子来。词里的人是“日日倚栏”远望,不见夫婿归来,所见者,唯有长亭前边的杨柳,于是,日积月累的离愁就都堆垛在了杨柳上面,在这里,杨柳是愁绪的见证;诗中的人是“忽见”杨柳,顿时勾惹起满腹离愁,往日似乎“不知愁”,今朝忽然一并迸发而出,在这里,杨柳是愁绪的触媒。二者同是托物以抒情,并且所托之物、所抒之情全同,而其构想却有如此差异,我国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千变万化,于此亦可窥见一斑。

(王双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