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刘白羽
释义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
(见“第二个太阳”条)内容概要日出(节选)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里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机座上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我一直守着舷窗,注视外边的变幻,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后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红玛瑙(节选)这时,就像电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样把我重来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画出来了。是的,正是在这里,正是在那庄严、艰巨的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毛主席就一步进一步地雕着这一个晶莹、透明、通红、发光的红玛瑙的新世界了。而为了塑造这一个新世界,首先就雕塑了一批又一批能创造新世界的人。他们给共产主义思想阳光照耀后,像血一样鲜红,像火一样明亮,他们的灵魂,像红玛瑙一样坚固、纯洁、闪光。而这一切不正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国革命、战斗的形象吗?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我不禁进入沉思:??如果说一个革命者,当他获得革命真理时才获得了真正的生命,那么,延安,在多少人心灵上点燃起那最初的一点火焰啊!而这火焰,从此便在你生活中永远熠熠闪光了。??”就在这个黎明之前,延安山城还沉在宁静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车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想到不知何时再来,心中说不出的依依不舍。车轻快地奔驰着,奔驰着。我心中自言自语地勉励着自己:“让延安这个灯塔永远在我记忆中闪光吧!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吧!”这时严霜在地,晨寒袭人。高原、山峁、河川,树林都还朦朦胧胧。这时我两眼注视着前方,前方无限辽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小小一点光亮,开始像一枚金红色小片,但随即扩大了,展开了,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我再向四周看时,不觉之间,黑夜已为晨光所代替,而新的一天就这样诞生、开始了。作品鉴赏刘白羽的散文在60年代是重要的,恐怕可以说刘白羽、杨朔、秦牧是60年代最重要的三位散文作家。三位作家共同的特点,是以昂扬的调子,反映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其中尤以刘白羽为鲜明、突出。刘白羽的散文富于理想,富于激情,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燃起了作家的热情,焕发出红玛瑙一样的光芒。这本散文集的题辞写于1962年1月20日,内容如下:“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吧!”这几句是从《红玛瑙》这篇散文引出来的。《红玛瑙》的副标题为“1960年11月5—7日的日记摘录”,这篇散文写“认为自己真正的生命是在延安开始的”他回延安的观感和对当年延安生活的回忆。作者所乘的轻快地奔驰着的汽车刚进入延安,他看到车窗外的墙壁上闪现出一行朱红大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这是一首民歌的头二句,看来是“大跃进”民歌的歌词。从这个“红玛瑙”意象,作者立刻联想到:“一颗晶莹、透明的红玛瑙,愈来愈胀大,愈来愈光亮,这不正是我所走过来的和我正在经历的整个一个新世界吗?”虽然我们后来知道革命根据地的贫穷面貌那时候还没有根本改变,周恩来在“文化革命中”去视察延安,还为此苦恼不安,但是,生活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是有区别的,刘白羽在这里写的“红玛瑙的世界”所反映的是本质的真实。正是从本质的真实出发,刘白羽构思了这篇散文的题目和题旨,又从他对于毛泽东关于改造世界观的思想的理解出发,作者又提出了把人锻炼成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的社会理想。这篇与这本散文集同题的散文,很典型地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高洁的情操。《日出》也是作者的名篇,写他在飞机上看日出的雄伟壮观。但文章很讲究构思,并不平铺直叙。写日出的文章,却从日落开始说起,这是一种从反面破题的方法。接下来,作者叙述了海涅和屠格涅夫两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又写了自己两次失去观看日出的机会;在经过了这样一层又一层的铺垫之后,作者才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看到过的这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这一长段对于日出的描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恐怕是难得的,的确不错,确实很美,千真万确是很多人无法见到的。然而,这篇散文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这些描写,这些描写再好也还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虽然也带有时代的色彩和调子,人们可以循着这色调来理解它的象征含义,然而,它毕竟不是思想价值本身。这篇散文的重要性在于最后画龙点睛的几笔:作者忘掉了因刚才看到日出奇景而喜悦的情绪,而进入一种思索,思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的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这在60年代是很流行的写法,但确实加深了散文的含义。除此之外,这篇散文是否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在引述过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之后,作者写道:“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这就是说,作者是把日出当作“生活中的新事物”来描写的。这样,我们就把这篇散文的题旨与杨朔《泰山极顶》的题旨沟通了。我想,这就是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时代性。刘白羽这些散文,正如他在1982年新版《红玛瑙集》的序里所说,有一种新的格调,《日出》等散文是他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作者谦称只是江河的一滴水,他说也许不能从它听到时代的涛声,但它毕竟不能不反映出时代的光影。这些话对我们理解与欣赏刘白羽的散文,很有帮助。(蓝天)秦牧花城(新版)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
秦牧,著名散文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生于香港。三岁时随父母迁居新加坡,1932年底回国。“秦牧”是抗战时期写作时用的笔名,以后用它作为名字,沿用至今。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大坡端蒙学校读书,喜爱文学。回国后,在汕头读书,接触了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1943年至1944年,开始在报纸上写一些抨击国民党的文章,后来辑成《秦牧杂文》一书,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1945年进入广东解放区,参加接管工作。解放后一直在广东任职,担任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审查了4年半。1978年底,任广东省文联副主任,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和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作品有:《花城》、《潮汐和船》、《长街灯语》,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等。内容概要古战场春晓(节选)被郁郁苍苍的扁柏、蒲葵、一品红、木麻黄环绕着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在晴空下,金色的字迹正闪闪发光。我登临这里已经好几遭了,但今年第一次来到,望着翡翠似的原野,俯瞰着名闻世界的这个叫做“三元里”的乡村,却激荡着不平常的感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样的名句飞到了我的心头。今年是一九六一年,今年五月底,是三元里等一百零三乡人民,在鸦片战争时代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军大获胜利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六十年一个甲子”。今年刚好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辛丑年之后的第二个“辛丑”。一百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完全变了样。然而正像一位苏联历史学者站在这座巍峨的纪念碑下说过的话一样:“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吧!”是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第一页。以三元里人民斗争为起点,如果以一个个的“年代”来划分,那么可以这样说:其后十年有太平天国的革命,将近后六十年有义和团的斗争,后七十年有辛亥革命,后八十年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快接近一百一十年的时候新中国终于宣告诞生。中国是经历过一百多年的奋斗才从帝国主义制造的血泊中站起来的。望着这已经回春的天鹅绒似的土地,想起百多年来的往事,真按捺不住一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的心情。这条车水马龙的广州北郊大道,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圣地,这座人烟稠密的村庄,今年将有多少人要前来凭吊瞻仰!这一片阳光灿烂、山川明丽的大地,后来是一百多年前的大战场!你在这里纵览低徊,会禁不住想起整个黑暗的十九世纪的事情。土地(节选)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好些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胃出脚缝的时候,不知道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苦难、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花城(节选)广州今年最大的花市设在太平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三行”一带,花棚有点像马戏的看棚,一层一层衔接而上。那里各个公社、园艺场、植物园的旗帜飘扬,卖花的汉子们笑着高声报价。灯色花光,一片锦绣。我约略计算了一下花的种类,今年总在一百种上下。望着那一片花海,端洋着散发着香气、轻轻颤动和舒展着叶芽和花瓣的植物中的珍品,你会禁不住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运!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买了花的人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大伙不但欣赏花朵,还欣赏绿叶和鲜果。那像繁星似的金桔、四季桔、吉庆果之类的盆果,更是人们所欢迎的。但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黎明即散的市集中,又仿佛一切事物都和花发生了联系。鱼摊上的金鱼,使人想起了水中的鲜花;海产摊上的贝壳和珊瑚,使人想起了海中的鲜花;至于古玩架上那些宝蓝均红、天青粉彩之类的瓷器和历代书画,又使人想起古代人们的巧手塑造出来的另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朵了。广州的花市上,吊钟、桃花、牡丹、水仙等特别吸引人的花卉。尤其是这南方特有的吊钟,我觉得应该着重地提它一笔。这是一种先开花后发叶的多年生灌木。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钟状的花朵。通常一个鳞苞里有七八朵,也有个别多到十二朵的。听朝鲜的贵宾说,这种花在朝鲜也被认为珍品。牡丹被人誉为花王,但南国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真是“卧丛无力含醉妆”。唯独这吊钟显示着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插在花瓶里不仅能够开花,还能够发叶。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好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作品签赏秦牧的散文在五十、六十年代产生过很大影响。在秦牧几本散文集中,他比较偏爱《花城》。古人说“青春作赋,皓首穷经”,是说青春时代那种气质、感情,最适合于文学创作;年纪大了,再作训诂与阐释。《花城》实际上是解放后起初十年,秦牧的叙事、抒情散文的选集。那时候他正当盛年,热情易感,因此笔锋上有颇多的青春气息。之所以用“花城”二字来命名这本散文集,是因为作者喜欢这两个字所具有的意境和情调。解放以后,作者与每个中国人一样,受到时代的教育,经历了历史的变化,这些教育的变化照作者看来,是深刻的和巨大的,于是他在散文里记下了他走过的足迹,和在生活的原野上折过的智慧的花朵。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散文所写的,是他渴望告诉旁人的事物,是他心中燃烧过的思想和感情的火焰。秦牧在这些散文里所采取的抒写方式,是像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并且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他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他认为这样可以谈得亲切些。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秦牧散文属于那种有着鲜明的时代意识,从各个角度深情地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的文学,因为他认为那生活是奔腾澎湃的,那时代是壮丽的。秦牧散文最大的特色,是他那烧的自己也烧的别人的感情火焰。他海阔天空,放肆笔墨。他的散文富于知识和典故,他通晓历史,抚今追昔。《占战场春晓》写抗英圣地三元里的春晓,《花城》写撩拨人的花海春色,《土地》写面对土地的逻想,《社稷坛抒情》写因五色土而飞起的思绪,《在遥远的海岸上》写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对祖国的眷恋,《星下》写古代的人们在星空下的感慨优惧,等等。这都是秦牧散文的名篇。在这些散文里,作者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的知识、典故、故事;读他的散文,犹如在知识和典故的海洋拾贝。然而,我们发现,秦牧散文中的知识、典故是鲜活的,富于魅力和吸引力的,并不是死材料的枯燥堆积,一点也不冗长沉闷。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因为作者有真实充沛的激情作为创作的动力和动因,散文中的知识、典故是作者在激情的驱使下,展开创造性的联想、想象的结果,是作者的气血使得死的材料有了生命。然而,秦牧散文的长处还不止于此:他的散文不仅富于感情,而且富于沉思和思想。当他在海滩拾贝,看到辽阔的海滩上留下两行转眼消失的脚印时,他感到个人的渺小;但看着那由沙砾积成的沙滩和水滴汇成的海洋,又感到渺小和伟大原又是极其辩证地统一着的,在古战场他思考历史的真理,在社稷坛他上溯历史的河流,在花市盘桓,他被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惊叹群众审美的眼力,等等,他的散文是带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的,而且,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散文的生命力要更长久一些。在散文创作中,秦牧把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内在地结合起来。秦牧曾反复强调写好散文的三个要素是思想、知识、语言。他常使用亲切的理性的诉说,间以生动的描绘与刻画,在关键地方,写得集中、强烈。秦牧的散文语言有自己的个性,活泼的口语,精练的古语,适当的偶句,精彩的警句,生动的比喻,词汇丰富,用词精确,修辞精妙,很有色彩。秦牧散文在某些方面,与杨朔散文正好形成对照:杨朔散文单纯明净,有若删繁就简三秋树:秦牧散文丰富馥郁,有若枝繁叶茂二月花。所以,杨朔讴歌“秋风萧瑟”,秦牧赞美“早春花城”。(焦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7: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