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鲁彦周
释义 《清明》197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鲁彦周,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巢县鲁集村。自幼家境贫寒。读过私塾,因不满私塾的简单知识,常从同学那里借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书。抗战后期,开始接触新文艺。抗战结束后,到巢县县城上补习课。1946年秋,经过努力,进入采石刚直中学读书,后又到定城湾沚联中就读。1948年夏,进入一所私立国学专科学校,后因生活困难,中途辍学。1948年秋回到家乡参加了革命。曾在地方工作队工作,参加过渡江支前工作,后调入华北大学皖北分校学习。1950年先后在皖北行署文教处、皖北文联、安徽省文联从事编辑、行政等工作。1954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在《上海文艺》上发表短篇小说《云芝和云芝娘》。1955年写了电影剧本《春天来了》及独幕剧、话剧、戏曲等作品。1956年从事专业创作,写了话剧《归来》,获1956年全国话剧汇演剧本一等奖。之后又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文革”期间中断创作。1979年发表小说《桂花潭》。1981年发表电影剧本《廖仲恺》。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广泛赞誉,并获全国第一届(1977—1980)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山魂》。他的作品题材新颖,文笔深沉感人。现任中国作协理事,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清明》文学双月刊主编。
【内容概要】:
197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宋薇正在细读从办公室带回的各种申诉材料,忽然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不久前才调到地区规划小组的一位年轻姑娘。她叫周瑜贞,父亲在中央某部任职。周经常到宋家做客,虽然宋的丈夫、现任地委副书记吴遥不欢迎她,但是宋却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姑娘。周见到宋后,颇为严肃地讲了自己最近为寻找二十年前制定的“关于天云山的规划书”在天云山遇到的事:那天下了火车,没买到去天云镇的汽车票,只好搭乘一辆运货马车向天云镇进发。赶车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一路上所遇的山民对他都十分尊敬,一位老乡还悄悄托周转一口袋粮食给他。对此,周十分惊异,到天云镇后才从招待所服务员那里知道,这个赶车的叫罗群,是个“老反革命”。听周讲述的宋,听到罗的名字,顿时一惊。她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走进里屋,从箱子底层拿出二十多年前她与罗在天云山的合影,出神地望着。1956年的秋天,宋和她的好友冯晴岚从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天云山区综合考察队工作。任考察队政委的吴遥既固执又呆板,他对考察队员粗蛮的态度引起大家的反感和厌恶,使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久,吴被调走,新来的政委叫罗群。他十分尊重队员,改变了吴的许多做法,使考察队的工作迅速开展,很快找到了新资源。年仅二十岁的宋深深地爱上了罗,两人建立了真挚的爱情,当宋把这一消息告诉冯后,纯朴的冯衷心地为她祝福,并说她找到了一颗真诚的火热的心。1957年5月,宋被调到省党校学习,没想到这竟成了她和罗的永远分离,更没想到后来嫁给了曾令她十分反感的吴。周见宋进里屋迟迟没出来,不知道宋出了什么事,也进了里屋。宋掩饰着自己,并催促周继续刚才的话题。周接着讲:在镇领导的引导下,她来到现任郊区小学教员冯的家,周从墙上挂的照片得知,这位女教师正是罗的妻子。她向冯说明寻找“规划书”的来意,恳切的态度打消了冯的顾虑,拿出珍藏的罗花了二十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这些书稿里有天云山区改造与建设的专题著作,有关于天云山政治生活、社会历史的各种论文。读着这些手稿,周被那博大精深的内容、崇高而质朴的感情以及那闪烁着哲理的思想所征服。她利用住下的时间详细了解了罗被打成“反革命”后的坎坷遭遇。周讲到这里,质问宋:为什么地委组织部对罗的多次申诉置之不理?为什么当初轻率地抛弃罗?宋说她从未见到罗的申诉材料,有关她与罗的爱情结局却无从说起。那年反右斗争开始后,吴以特区党委的名义到党校找到宋,说罗已成为敌人,要求宋与罗立即划清界线。不明真象的宋只好给罗写了一封切断关系的信。以后,吴又告诉宋说,罗的问题又升级了,可能要逮捕。宋庆幸自己决定下得早,但内心对罗的爱恋却无法忘掉。后来在特区第一书记再三撮合下,宋嫁给了吴。深夜十一点多钟,周临走时提醒宋,罗的申诉材料会不会是吴压下了?宋心头一震,不敢相信是吴压下了申诉材料。难道当初是吴给罗打下了第一棒?由于吴正在南方疗养,无法证实这一切。第二天一早,宋来到办公室,查清了罗的三次申诉材料因为涉及吴而被吴扣压下来。宋在一气之下打开了吴锁着的抽屉,找到了冯写的申诉书。原来罗的所谓右派罪行,是指他在考察队任政委时改变了吴的做法,重用了知识分子;所谓生活腐化,则是指他与宋的那段恋情。材料还提供一个事实:当初许多同志考虑到罗是革命家庭出身以及问题的性质,不同意定他为右派,但当时任“运动办公室”负责人的吴却利用职权强行定案为:“开除党籍,戴上右派帽子。”宋回到家里,刚好接到冯写给她的信。信中详尽叙述了她与罗的结合过程:1957年罗被定为右派,她十分同情,并为他不平,1958年罗敢于挺身阻止轰砍森林的行为更使她感到敬佩,后来,由于罗和特区郊区书记凌曙联名上书省委,反对盲目修水库,又受到吴的迫害,在这个时候,她勇敢地和罗结合了,并收养了因水库事件英勇献身的凌的女儿。冯告诉宋说,她与罗的结合是幸福的,由于在“文革”中她身心均受到极大的摧残,现已患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只盼望着罗的冤案能得到昭雪。读完冯的长信,宋又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她立即给处在病危中的冯寄去了三百元钱。这时,刚从省里回来的周告诉宋:她是为罗呼吁去省里的,并说省委决定恢复天云山特区,罗的论著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宋决定亲自处理罗的问题。这时,吴赶回来了。他不仅蛮横无理地阻止解决罗的问题,还恶毒地辱骂宋是旧情不忘,以私代法。宋气得生了病。两天后周来找宋,告诉她冯已危在旦夕,请求宋和她一道去天云山看望冯,宋当即答应,正准备下楼时,被吴凶狠地拦住了。吴当着周的面辱骂宋,周气愤地下楼走了。这时,组织部的朱科长来找吴,说省委要罗的全部档案,同时递去一张刚从天云山退回的三百元汇款单。吴翻看了汇票,猛地一巴掌把正在下楼的宋打倒。宋终于看清了吴的真面目。几天后,宋在医院里得知冯去世的噩耗。冯是在听到罗昭雪平反的消息后死去的。罗被任命为天云山特区党委书记,周也主动要求调到天云山区工作了。清明那天,宋来到离别了二十多年的天云山区,这里的一切都使她陷入回忆。当她怀着复杂的心情向冯的墓地走去时,忽然发现罗和周并肩肃立在墓前。一瞬间,宋懂得了:失去的是永远失去了。她望着罗、周渐渐远去的背影,坚定地走到冯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并默默地祈祷着冯灵魂安息,同时也为罗和周献上诚挚的祝福。
【作品鉴赏】:
《天云山传奇》是作家创作有了一个新飞跃的标志。作品围绕着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的矛盾斗争,从一个侧面概括了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长达二十余年的我国一段政治上不断动荡的历史,大胆地把这段曾经被扭曲了的历史还它以本来面目,比较深刻地揭示了这二十多年来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估计而产生的极“左”思潮的严重危害性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展现了一幅真实而严峻的生活画卷,告诫人们永远记住历史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敏锐观察、深刻思考和不凡的胆识。小说主人公罗群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坚持真理而被打入社会最低层,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在极度贫困的物质条件和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写了大量政治、经济的和有关如何建设天云山地区的著作和材料,在各种磨难中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当他获得平反后,不曾为心灵的创伤而叹息,而是精神昂扬地在四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又带领着天云山区的人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罗群这个形象所显示出的强烈的鼓舞力量和批判力量是动人心魂的。同罗群相对照,作品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一个带有封建家长制残余的党的领导者吴遥的形象。这是一个口口声声“组织原则”、“革命利益”,实则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随机应变的人物,他自私、僵化、不学无术又刚愎自用。令人深思的是他居然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作品深刻挖掘了他之所以能生存、扶摇直上的社会基础,这就是逐渐形成的极“左”思潮的泛滥。围绕着罗群的命运,作品塑造了冯晴岚、宋薇、周瑜贞这三个闪光的女性形象,被人们誉为“天云山传奇三女性”。冯晴岚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生活和工作着,但他那真诚、正直、善良、坚贞、无私的性格,却深深地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作品对冯晴岚的性格刻画,集中表现在她对罗群赤诚坚贞而崇高的爱情上。表面看来,她对罗群的爱具有东方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传统美德,实质上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却是建立在对于真理的坚持与探求上的。因此,她的爱情包含着更深厚的时代内容。正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她毅然迎着政治的和世俗的压力,甘愿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向罗群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爱情,并为照顾、支持罗群的生活和工作耗尽了心血。虽然在黎明的曙光照到天云山的时候,她的生命之之熄灭了,然而,作家却为她树立了一块不朽的心碑。宋薇是一个心灵中的美毁灭而又终于复归的人物。她热爱生活,单纯热情,但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性格上软弱动摇。她对于党的忠诚,不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独立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盲从。当政治生活发生遽变,她的恋人罗群突然成了“右派”,她是痛苦的;然而,她的盲从与软弱,使她服从于“上级”、“组织”的定论,被迫与罗群决裂,又被迫嫁给她一向讨厌的吴遥,最后酿成悲剧。作品把对她软弱性格的刻画和产生悲剧的社会因素紧密连在一起。从而形象地揭示出产生宋薇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它深刻说明,极“左”思潮不仅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破坏了共产主义的伦理道德,破坏了社会主义人民应该享有的真正自由的爱情生活。宋薇毕竟是纯朴的,她没有随波逐流,与吴遥沆瀣一气。她内心充满了矛盾,时常反省自己的弱点。“四人帮”被粉碎后,这个软弱的、善良的灵魂终于在时代风暴冲击下坚强地站了起来。她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她的爱情生活的苏醒,而是从极“左”思潮的禁锢中获得解放的精神的觉醒。她的心灵美的复归过程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变化,因此也就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周瑜贞是经历过“时代洗礼”的青年一代的一种典型。她思想解放,性格开朗,爱憎分明,锋芒毕露,敢于向一切假恶丑的社会弊端公开挑战。她对罗群的命运、事业、生活的关心,不是出于狭窄的个人情感,而是建立在对党的事业的忠贞、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前途大胆探索的坚实思想基础上的。正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这两个不同性格、不同经历、萍水相逢的两代人的命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展现的历史跨度是漫长的,但作家并没有纵笔描绘这漫长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是把镜头对准人物的命运,摄取几对矛盾纠葛中最激动人心的瞬间。让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生活紧紧胶合着。时代的发展决定了人物独特的命运,而人物独特的命运又以各自的角度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足迹。作品以宋薇的回忆抒写人们美好的生活的开端,用冯晴岚的书信描述生活的动荡、人物的颠沛,由周瑜贞的谈话揭出生活的不平、人物的冤屈,而宋薇的心理线索贯串作品的始终,把生活的前景、人物的命运推向高潮,使作品起伏跌宕,回旋往复,曲折而精练地概括出那一段漫长的生活历史。又由于这几个人物的地位不同,性格迥异,使作品在叙述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时,各具感情色彩。这一切使得作品波澜阵阵,扣人心弦,表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匠心。但是,由于作品是以宋薇的心理线索来结构、叙述,给描写罗群和吴遥的冲突、展示罗群的思想感情带来一些困难和局限,使得罗群这一形象的塑造还不够丰满。(梦晨)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路翎原名徐嗣兴,1922年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两岁丧父,后随母亲和继父生活。在南京城北莲花桥小学毕业后,升江宁中学读初中到抗战开始。抗战初逃难经武汉,报名流亡学生登记,流亡到四川。在四川合川县国立二中读高中,同时为合川民办《大声日报》编《哨兵》文艺副刊,也给《大公报》等报刊投稿。后因和思想反动的校方冲突遭开除。1939年写作小说《“要塞”退出以后》,1940年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遭二中开除后失业一段时间,到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当队员,又因“思想左倾”被迫脱离,经胡风介绍,到陶行知的育才学校为文艺组艺友。1940年到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做职员,住在煤矿,接触矿工生活,写了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青春的祝福》、《饥饿的郭素娥》。1942年到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当助理员。在那里写了《蜗牛在荆棘上》并开始写作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写了剧本《云雀》、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等大量作品,同时协助欧阳庄编《蚂蚁小集》。1948年曾在中央大学任讲师半年,教小说写作。解放后到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调至北京青年剧院,写剧本《迎着明天》等。1952年至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写了《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名篇。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迫离开文坛,中断了创作,生活苦不堪言,并长期惨遭监禁。1978年后冤案得到平反,他回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又写作了《钢琴学生》等作品。
【内容概要】:
在朝鲜战场春季的紧张的备战工作里,侦察排的人们有一项特别任务:深夜去二线上侦察自己人,试试他们的警惕性,以巩固阵地。侦察英雄王顺是一等功臣,他侦察到新兵王应洪的守备地。王应洪才19岁,这是他第二次执行战士的职务,所以经验很不足,加上他又很激动,急切地想打仗,看到眼前的麦田又想起家乡。王应洪被“摸了哨”,但王顺发现他很英勇、对敌人有着很深而无畏的仇恨,很喜欢他。团首长听说王应供被摸哨后仍能拚死搏斗,愣是缴了王顺的枪,押回连部,也很赏识他,不久,将王应洪调到侦察排,分配到王顺任班长的二班。侦察排投入了紧张的练兵过程,王顺手把手耐心地教王应洪各种各样侦察、作战技术;王应洪以班长为榜样刻苦努力地勤学苦练,两人感情非常好。王应洪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快点到来,可就在这时,他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王顺这个班住在一个朝鲜村落的金大娘家,大娘62岁了,儿子是人民军战士,家里只有一个19岁的叫金圣姬的女儿。母女俩总是帮助王顺他们干这干那。金圣姬是农村剧团的演员,歌舞都很好,很快就和侦察员们非常熟识了,整日欢声笑语,但是近来姑娘的神气里有了一些特别的东西,变得少言寡语起来。敏感的王顺不久便觉察出她的这种变化是因为王应洪。初来时,她最爱跟王应洪说笑,逗弄他朝鲜话说得不准。渐渐地,她不再这样随便,而是一见到王应洪就显得非常激动,和他没说上几句话就会脸红起来,可是王应洪全然没有察觉,他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练兵工作和未来的战斗任务中。使得姑娘对王应洪产生感情的重要原因也正在于王应洪的这种热诚。他帮大娘家担水、劈柴、扫地、干的活儿最多。又过了些天,圣姬和大娘都开始侧西打听王应洪的家庭情况,越了解得多就越喜欢他。对母女二人动人、热切的感情王顺非常担忧,也很苦恼。一方面,他认识到在军队的严格纪律和严酷的战争任务面前,不应有任何超越:另一方面,他想起自己的家庭和那显得很遥远的和平生活,觉得很能理解圣姬的感情,经过一番考虑,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并按指示找王应洪谈话。王顺非常直率地把问题点破,王应洪惊讶之后一口保证对圣姬没有半点意思。从此以后,王应洪仍然帮助大娘家担水劈柴,但总是设法躲开圣姬,即使见了面也非常冷淡。这对姑娘是个不小的打击,她不再走近他,不再和他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王应洪被这种情形弄得很慌乱,心里开始出现以前不曾有过的甜蜜惊慌的感情。对这他有很高的警惕性,所以态度更生硬了。一天晚上,王应洪突然在自己已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双缝得极细致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上交给班长。王顺按照纪律让王应洪还回去。还袜套时,王应洪的态度很生硬,王顺赶紧上前打圆场,但是姑娘一句话也没说,低下头去继续吃饭。以后一切都很平静。侦察排要上阵地了,村中姑娘们为战士做了次演出,金圣姬扮演一位人民军之妻,唱了几支歌,王顺也在朝鲜姑娘们的起哄下唱了一支。送行时,金圣姬冷淡而严肃地跟在母亲身后,而王应洪大步地走向他还未经历过也还不懂得的战争。阵地上,王应洪再次在衣服中发现了那双袜套,还增加了一块绣花手帕,上面绣着他的名字。他心里顿生惊慌与甜蜜之感,第一个念头是汇报给班长,但转念一想,班长很忙,部队马上要出发,等完成任务再说!于是仔细折叠起来放在胸口。任务非常艰巨,上级指挥机关急需一名俘虏,侦察排全体都严肃起来,王顺严厉地、惊心动魄地喊了立正的口令,认真说来,这声口令才是王应洪军事生活的第一课。特别因为怀里揣着那条绣花手帕,这也才是他明朗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他现在要代表母亲,也代表那个姑娘,更为了祖国、为世界和平而战。经过紧张的战斗,抓到了俘虏,王顺命令王应洪随他留下引开敌人火力,其余人押俘虏回去。王顺这样安排也许是赞美这新战士在刚才的潜伏中的沉着和活捉敌人时的勇敢;也许是想到了那件使他不安的爱情;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实的,战场上人们总是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最心爱的人。他们在一片洼地上假装带来了大部队,高喊“一班往左、二班往右”等等,吸引来敌人强大的火力,战友们安全撤退了。殊不知这场“战役”只有两个人参加。撤退时,他们发现各自都负了伤,王应洪右腿已不听使唤了。左臂受伤的王顺固执地背起王应洪就走。王应洪不断要求王顺走,自己掩护。两人艰难地在栗树林里爬行着。王应洪将手帕和袜套的事向班长汇报了,班长让他自己留起来。敌人发现了他们,短兵相接中王应洪英勇地打完子弹,抱着一颗手雷投到敌人群中,壮烈牺牲。大战胜利了。金圣姬兴奋地跑来,但是王顺交给了她那块染满鲜血的手帕,还有一张王应洪的照片。金圣姬无限痛苦之后紧紧地握住王顺的手,她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王顺觉得自己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作品鉴赏】:
在表现发生于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作家中,路翎是最突出的,除了这篇《洼地上的“战役”》以外,他写的关于这一题材的短篇还有《战士的心》、《初雪》、《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其中除了《初雪》以外,在当时就因题材涉及到爱情、眼光比较“独特”而受到严厉批评。路翎本人也曾发表长篇答辩文章。但是,紧接着发生了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路翎再也不能为自己的创作辩护了。路翎截取了这场战争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揭示志愿军战士优美的思想品质,探索他们英雄行动的来自感情生活的依据。这篇小说从总体的角度看有一点非常突出:就是在残酷的战争的大背景下描写志愿军战士的爱情;这在50年代的小说领域,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极有意义的突破。志愿军战士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自有他们一份五颜六色的感情生活,假如仅仅将他们写成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斗士,却不去揭示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那就不会真正地做到描写的真实,至少也是不全面的。所以说,路翎的这篇小说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极其值得嘉许。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认真探究人物的心理深层,因而也就使人物在读者的眼里一点一点地动起来,最后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小说当中对3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都非常准确、细腻、生动。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王应洪开始是个既不完全懂得战争又不懂得爱情的纯洁的青年。所以在值勤时看到麦田才会激动得暴露目标,所以在姑娘一片殷勤面前毫无察觉,得知后又愣头愣脑,态度生硬。渐渐地,在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在班长和战友们的热情帮助下,尤其是在真正的战斗面前,他真正懂得了战争,从而也真正懂得了爱情。金圣姬是个泼辣、纯洁、感情奔放的姑娘,她大胆地爱、大胆地恨。她又很要强,委屈无论多大,都会默默地承受。最后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异常坚强。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中朝妇女的高尚品格。班长王顺是个典型的战斗英雄,但是作者也揭示了他心中情的一面。从他对王应洪的喜爱、从他对一对年轻人的爱情问题处理上的人情味、从他在栗树林里爬行时对王应洪说:“我忘了告诉你啦,我的8岁的女儿秀真,她认得120个字啦”??等等这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应该说,王应洪的那种为了更高的利益对自己情感的克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是很难写深写透的,但是作者却因为有了丰厚的生活体验基础,可以随意摘取一个又一个细节,将复杂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精彩动人的细节是小说中最成功的地方。叙述结构上,这篇小说按时间顺序逐次展开,中间又偶尔穿插一些过去的生活,比如班长对家庭的思念、王应洪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使得现实与过去、战争与和平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这篇作品的厚重感。这些穿插绝非无来由的,它们与现实之间有人物的心理线索加以联结。这种手法,也是路翎经常在小说中使用的。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好,明白晓畅,感染力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非常真实,非常符合人物,非常生动。(穆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5: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