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蒋子龙
释义 《当代》1981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见“乔厂长上任记”条)。
【内容概要】:
8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早晨,第五钢厂门前一派热闹景象。叫卖农副产品的小商贩们包围着这个生产钢铁的国营企业,而围墙内却高炉吃不饱,生产萧条。今天,买卖几乎被钢厂运输队的司机刘思佳和何顺抢去了。他俩合伙卖煎饼,招惹了厂里一大堆人看热闹。司机叶芳试图阻止他们的买卖,遭到刘思佳的冷落,使一心爱着他的叶芳赌气而走。上班后,党委书记祝同康接到好几个电话,全是车间支部书记们询问党委对刘思佳卖煎饼的态度,报告职工对此事的反映。对刘思佳,祝同康一直觉得很棘手。刘是厂里年轻人中领风骚的人物,专跟领导对着干。但他不犯大错误,更不犯法,专会在制度上政策上钻空子,要想整他很难下手。而像何顺那种保卫处、派出所管不了的人,却甘心情愿受刘思佳的整治。祝同康打电话叫汽车队副队长解净,想问问她的意见。解净是他发现并经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年轻干部。那里,她思想单纯,视政治生命胜于一切。祝同康长时间地在她面前扮演了党的化身形象,像父亲一样处处保护她,把她由秘书提拔成宣传科副科长。“四人帮”倒台后,他是老干部,地位和威望越来越高;解净是“文革牌”的新干部,且是摇笔杆搞宣传的,由接班人的地位一下降到吃白眼的地步。她没了纯真的笑容,一下成熟了许多。她坚决要求下车间当工人。祝同康拗不过,派她去汽车队当副队长。解净第一天到车队,司机们议论纷纷,还当面挖苦她,倒是叶芳很仗义,帮她说话。刘思佳又恶作剧地要解净跟他们去拉白灰。不巧起风了,灰场工人建议他们别拉了,免得糟塌东西又迷行人眼。解净当下决定开空车回厂。一路上,何顺故意羞辱解净,气得她半道下车。是好心的叶芳来接的她。叶芳劝她要和司机们打成一片,又把车开到刘思佳、何顺等人正吃饭的饭店,叫她一块儿去蹭吃。解净执意不去。不料,刘思佳端来一杯掺了白酒的啤酒给她喝,一边还冷言相对。解净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受人敌视。两年后,她硬是学会了开车,也学会了抽烟,还改变了过去单调的服装。这时,当她来到祝同康面前,她的变化使他惊讶且不满。他受不了解净这种和他以平等的身份抽烟和说话的劲头,同时感到他们之间已经疏远。他更没想到,解净不但为刘思佳说话,还批评党委领导不得力,赏罚不明。祝同康觉得,解净再不离开汽车队,简直就无法挽救了。他想把她调到科室来,但解净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她不明白祝竟不理解她为什么非要学开车,他甚至不想打听这两年她在下面是怎样过来的。今天她能抬着头重进办公楼,是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自从她来汽车队,队长田国福是个和事佬,对工作睁只眼闭只眼。平时,他不是身体不舒服,就是家里有事,夜间值班的事几乎全落在了她身上。上任后第三天夜里,一车间急需泡花碱,值班厂长叫她立刻派车去运。解净找到家离钢厂最近的何顺,让他出车。不想何顺竟拿她取笑。解净气得转身就走,回来又遭到值班厂长的斥责。她只得又硬着头皮找何顺,以硬碰硬,逼得何顺不敢不出车。从此,解净跟叶芳苦练开车,从外行变内行,并搞好运输队的车辆管理。车队里,刘思佳正和何顺等几个人商量,打算把卖煎饼所得送给家里有困难的孙大头。刘思佳就是这样一个怪人,他既让人怕又让人敬。小学的时候,他从乡下来到天津,在学校虽然功课好,却被同学嘲笑为“小侉子”,使他孤独而自卑。后来,别人欺负他,他就以牙还牙,渐渐地成了一个“侉霸王”。文革时,他父母怕他闯祸,把他关在家里,教给他电工技术,培养起他在这方面的爱好。由于阴错阳差,他上不了大学,也干不了电工。中学毕业后以后分配到钢厂当了汽车司机。对此,他非常泄气。无聊时便和何顺他们吃吃喝喝,胡打胡闹。但内心里又瞧不起何顺。他喜欢叶芳的俊俏、真挚、泼辣,可又讨厌她浅薄、粗野。他喜欢解净的文静、深沉、外柔内刚,可又嫉妒她,瞧不起她给祝同康当秘书的那段历史。总之,他是非常矛盾,起伏不定。解净从祝书记那里回来,一字不提刘思佳卖煎饼的事,反而把刘暗中画的一张车队管理的“八卦图”重新修改补充,作为运输队经营管理考核标准。下午,解净跟着刘思佳的车去总油库拉油。在车上,经过坦诚的交谈,刘思佳惊异地发现,对方是那么了解他。车到油库门口,突然有一辆装着十几个汽油桶的卡车冒出滚滚浓烟,情势危急。解净奋不顾身跳上车,开动马达。刘思佳也一纵身跳上车,夺过方向盘,又把解净推下车,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将车开到远离居民楼的一个大水坑前,然后飞身跳下车。失控的车一头扎进水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后,刘思佳已然换了一套笔挺的西装回来,旁若无事地拉油了,以致别人都没认出他就是救火英雄。解净不仅不为别人的赞扬所动,还要控告油库领导玩忽职守,致使国家财产受损。这一天的经历,使刘思佳真正佩服了解净。叶芳很担心刘会被小解夺走。不料,解净声明自己已有男朋友,并且劝叶芳应该学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经解净的激发调动,刘思佳还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新建议,令解净十分振奋。他们要为钢厂建设大干一番了。
【作品鉴赏】:
80年代初期,不少作家在进一步探讨如何反映新时期斗争生活,特别是如何反映年轻一代的生活与精神面貌时,蒋子龙的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又为文艺界提供了新经验。作品围绕解净与刘思佳、叶芳、何顺之间的工作、爱情、友谊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心,展开矛盾冲突,表现了年轻一代在经历了10年内乱之后的新觉醒。小说的命名,本身就象征着生活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各个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的多侧面和发展变化,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蒋子龙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错综的社会关系上,在丰富多采、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上,塑造出像解净、刘思佳、何顺和叶芳等真实动人的青年形象。并且,他们的复杂性格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不刻下深深的时代印记。十年浩劫中,他们遭受了任何一代青年人都没有经历过的精神崩溃和精神折磨。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解净,在“文革”时期,由于她思想极单纯,被厂党委书记祝同康视为“德才兼备,最标准,最理想的好姑娘”。入党、提干,整材料,写汇报??曾是她生活的一切。时代的急剧变化,使她从“文革牌”的新干部,由接班人的地位一下子降到处处吃白眼。她终于发觉自己过去所走的是一条可悲的路,决心要走一条新路。她下到钢厂运输队,刻苦学开车,认真学管理,学会新的政治工作的方法,用心去观察了解别人,同时重新发现自我。经过两年的磨炼,她学会了开车,由外行变内行;改善了运输队的车辆管理,赢得了车队司机们的信任。在现代化建设大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解净相抗衡的刘思佳,是一个不易捉摸的人,貌似玩世不恭,内心却炽情如火。在钢厂的青年工人中是个独领风骚的人物,运输队里的好事有他,坏事也有他,而且是操纵全队的“坏小子”的头儿。他桀骜不训、玩世不恭,故意刁难领导;又重感情,讲义气,扶困济危。他和何顺表面上是好朋友,却在内心又鄙视他。他喜欢叶芳的俊俏、真挚、泼辣,可又嫌她浅薄、粗野、不懂真正的爱情,没有女人的秀气。他喜欢解净的文静、深沉、外柔内刚;可又嫉妒她,对她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有时对自己也非常瞧不起,可有时又觉得自己比那些当干部的强得多;他有见地,有才智,又不愿毛遂自荐。解净的工作方法和魄力,最终使他折服。经过她的引导,他的才智在钢厂的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发挥。刘思佳的形象在广大读者群中受到普遍的欢迎。这篇小说在创作手法上也很有特色。开篇即不凡,用刘思佳与何顺卖煎饼一事引导全篇,造成作品内在思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悬念,同时把解净与刘思佳、叶芳、何顺等人的矛盾纠葛,人物的现在与过去交织起来写,围绕解净与刘思佳的性格冲突展开主要矛盾,最后以救火一事,将故事推至高潮,使人物性格升华。全篇结构灵活,故事性很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进展迅速自然。结尾戛然而止,留有余韵。(穆言)矫健老人仓《文汇月刊》1984年5期
【作者简介】:
矫健,1952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曾在上海上学、中学没毕业就回山东老家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烟台师专中文系,1981年毕业后分配在烟台中学任教。近些年,发表了大量中、短箱小说。短篇有《农民老子》、《老茂的心病》、《老霜的苦闷》等,其中《老霜的苦闷》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在烟台市文联工作。
【内容概要】:
县委扩大会议散了。老县委书记、人大主任郑江东被新任县委书记李孟华留了下来。新书记就如何处理沟子公社书记汪得伍多建住房的问题征求老书记的意见。沟子公社是当年郑江东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典型,汪得伍又是郑江东的老部下。郑江东知道这是新书记要对他的老班底动手术了。这他理解,也知道汪得伍的漏洞很多。但多年的上下级关系,使他与汪得伍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他建议对汪得伍从轻处理。李孟华又告诉郑江东说,实行责任制以来,沟子公社积压的问题很多,群众也有反映,那里的形势不稳。李孟华建议郑江东下去看看。沟子公社在西峰县西北叫老人仓的山区。郑江东从小在这片山区长大,在山里打过游击,五八年任县委书记时又在这里修了全省第三大水库——老人仓水库。一路上,郑江东回想自己为西峰人民奔走一生,以铁一般的党性原则,在全地区县委书记中闻名。他也做过错事,在“文革”中吃过苦。现在他老了,像一个真正的老人那样重新判断这世界上的一切了。由此,他更觉得人情可贵。汪得伍30多年来对自己忠心耿耿,他希望汪得伍能平安无事。途经汪得伍建房所在的李村大队。郑江东发现现任大队支书李俊田很无能,只知对上级唯命是从。为完成公社下派的任务,几年来他竟逼得农民高价买花生来交公粮。郑江东制止了他这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并告诉李俊田县里决定要李村折价收回汪得伍多建的私房。在沟子公社大院见到汪得伍,又勾起了郑江东对老部下的感情。汪得伍在政治舞台上很精明,在县里的干部中也很有势力。郑江东告诉他,他现在的处境不妙,要小心谨慎,别再干自己省吃俭用却多盖房子那种蠢事了。在去红星大队的路上,郑江东碰上了被汪得伍撤了职的李村大队前支书李力奎。李力奎告诉郑江东,汪得伍撤他而任用李俊田的真正原因,是他反对汪多占盖房的宅基,而李俊田却帮汪盖起了房子。他还说,实行责任制后,沟子公社的问题成堆,关键是干部队伍问题。干部们在实行责任制上搞大呼隆,既捞到典型,又趁机钻空子为自己捞一把。问题的总根子就是汪得伍。他对郑江东说,你到红星大队看看就知道了。来到红星大队,郑江东看到大队支书田仲亭家像个宫殿,却占道把猪圈建到了大街上,群众很不满。青年杨三喜因撞坏了田家的猪食桶,差点挨田家“五虎大将”的打。杨三喜敢和田家斗。他暗中找到郑江东,对郑江东说,田仲亭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恶霸地主、土皇上。杨三喜说,田仲亭利用职权和集体的东西结交各方面的关系,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他和汪得伍是铁哥们,还自称和郑江东是把兄弟。利用这一切,他不仅把一年能赚两万多元的工厂留给自己承包,而且对别人承包的副业他都要提成。谁敢不自愿,谁就得垮台。他以照顾残疾人的名义,把七亩山楂林包给了杨疯子,可暗中却六四分成剥削杨疯子。在事实现前,郑江东感到问题严重,下决心要找汪得伍算帐。就在这时,汪得伍又因李家大队农民因灌溉用水的问题发生殴斗而去了李家大队。郑江东在赶往李家大队的途中碰上李力奎才得知,斗殴是由支书李俊田在用水的安排上不合理造成的。李俊田自己吓得跳到水里,李力奎却为制止斗殴而被打断了腿,宝贵的定量供水也白白浪费掉了。郑江东赶到李家大队,要汪得伍马上撤李俊田和田仲亭的职,并整顿干部队伍。汪得伍却说,他们是我多年的同志和伙计,再说基层干部哪个屁股也不干净,有错我顶着,要撤先撤我。说完自己走了。李村的群众又向郑江东反映了汪得伍为自己捞便宜的情况。他盖房子,根本不用自己省吃俭用,各大队都给他送砖送料,用不完的再打发掉。县里折价收他的房子,他正好赚上一笔。郑江东开始看到汪得伍藏在忠诚背后的狡猾了。在红星大队,走乡唱曲的盲人撞上了田家横在大街上的猪圈,并说了几句挖苦话。田家“五虎大将”因此而对盲人大打出手,这引起了众怒。杨三喜一怒之下带领几个年轻人拆了田家的猪圈。田仲亭以杨三喜聚众闹事为名,找来了派出所所长,要严惩杨三喜,汪得伍也为田仲亭撑腰。郑江东感到是解决的时候了。他要汪得伍和田仲亭召集全村党员开大会。会上,郑江东用事实揭露了田仲亭利用职权,通过承包盘剥群众的罪行,党员和群众也敢于揭发了。在事实面前,汪得伍不得不命令田仲亭停职检查,听候处理。这时县委也做出决定,撤销汪得伍沟子公社党委书记的职务。经过几大的摸底调查,郑江东深深感到,在一场大变革中,担负着历史重任的执政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肌体,不停地奋力战斗,始终把党性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然的话,人的感情有什么价值呢?他望着他当年修建的老人仓水库大坝,下决心只要他活着,就要为修建另一座永远为人民造福的无形大坝而不停地奋力战斗。
【作品鉴赏】:
矫健的《老人仓》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大胆地触及了当代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值得一读。小说的主人公、退居人大主任的原西峰县委书记郑江东是一个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生的老干部。当年他雄心勃勃、以雷神爷的脾气和铁一般的党性原则在全地区县委书记中闻名。为了解决西峰县的旱情和一百多里外的海滨城市的供水问题,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在西部山区修建了老人仓水库。他也做过错事、冤枉过一些好人。也受过“左”的影响,在“文革”中也吃过苦头、遭受过挫折,渐渐地,他的党性原则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尤其是从县委书记退居人大主任以后,他觉得自己老了,该以真正老人的标准重新判断世界上的一切。此时,他觉得人情更宝贵了,他觉得多年的老同事、老部下也便成了他的感情依托。结果在无形之中,他也成了汪得伍、田仲亭这些利用农村改革来以权谋私的人的保护伞。因此,在农村改革过程中,他必然地陷于种种内心矛盾之中,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公心”与“私心”的矛盾。当新任县委书记要解决这一部分农村干部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严重问题时,他的内心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他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新任县委书记纠正农村干部的不正之风,惩治腐败的决心;另一方面,他又对此很过敏,以为新书记要对他的老班底动手术,甚至认为是否定他多年工作,特别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成绩;一方面他清楚像汪得伍那样有着浓厚的“小衣意识”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却不愿触及甚至想保护那些跟随自己多年、与自己有深厚感情,忠心耿耿的老部下。作者以这些矛盾为基调,通过郑江东对沟子公社的摸底调查,展开了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揭示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欺压盘剥群众的种种腐败现象,也赞扬讴歌了像李力奎,杨三喜这样一些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这些腐败分子作斗争的正面人物。随着现实矛盾的冲突,郑江东内心的矛盾也在逐渐转化。原则和人情的矛盾、理智和感情的冲突,使得这个转变十分艰难。作品从历史的道路、现实的生活和人物心灵的发展等多侧面展现人物心灵历程的转化、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入情入理,使这个转变终于完成。于是,作为一个有着普通人思想感情和有着老干部思想觉悟的艺术形象站立起来了。这是一个对农村改革一开始感到惶惑、疑虑、继而由改革的阻力变为改革的助手和积极参加者的老干部形象,他真实、生动、感人,是作品成功之所在。这个形象身上所放射出来的精神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的这场大变革、不仅改革着社会经济面貌,而且也改变着人、尤其是改变着干部——四化领导者带头人的精神面貌。小说情节发展紧锣密鼓,引人入胜。人物心理刻画跌宕起伏,比如在刻画郑江东思想转变的时候,把处于外界矛盾冲突和内心世界矛盾冲突漩涡之中的人物复杂的心灵历程、写得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很好地完成了今天的“自我”战胜昨天的“自我”这一人物性格发展历史。作品以《老人仓》命名,也是有所用心的。这里的老人仓水库,不是一般作品中的景物和环境,它是一种象征,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它是主人公曲折一生的象征,作者试图用老人仓水库的利弊、福祸,来象征郑江东的功过、来概括郑江东奋腾前进的历史,甚至由此概括革命历史发展进程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作品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求思想上的厚重感和现实感、时代感。主题也有意追求多重性。虽为农村题材,便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同类题材,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真实。(王向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0: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