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羽生 |
释义 | 梁羽生,香港武侠小说作家,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东蒙山县。笔名还有梁慧如、陈鲁、冯瑜宁等。著有武侠小说34部。1984年宣布封笔,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开始陆续修订武侠小说旧作。梁羽生出身书香世家,自幼熟读诗文、喜弄词章,吟咏故乡山川景致。1943年师从史学家简又文,掌握了深厚的史学知识,曾发表过大量史学作品,汇辑为《中国历史新话》,并曾出版过《从秦始皇到武则天》、《历史一千年》等历史读物。1946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后转入经济系。其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文艺活动,曾任岭大学生总会主办的《岭南周刊》主编。1949年迁居香港,任《大公报》副刊编辑,作品主要以散文、评论、文史随笔和棋话为主。1952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与白鹤派发生争执,双方掌门人在澳门新华园摆擂比武,港澳报刊对此大事渲染,轰动一时。《新晚报》编辑立即约请梁羽生以这一事件为蓝本,为该报撰写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便是源起于此的首部武侠作品。此后笔耕30余年,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梁羽生的作品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着力通过武林传奇表现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弘扬爱国主义。代表作品有《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等。他的小说在人物和情节上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组成了规模浩大的武侠系列。 【内容概要】: 明朝正统年间,距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不到四十年。西北少数民族瓦刺飞快崛起,骎骎然欲犯中原。明朝英宗皇帝昏庸软弱,宦官王振专权,暗通瓦刺意图断送大明江山。兵部侍郎于谦忠心为国,竭力扶整朝纲,国家前途未定。据说当年朱元璋最终击败已经建立大周国的张士诚,建立朱明王朝的一统天下之后,张士诚之子张宗周怀着国仇家恨,投奔瓦刺,数十年来一直未忘重返中原,为祖先夺回失去的江山。明朝使臣云靖出使瓦刺之时,张宗周由怀恨朱明王朝而迁怒云靖,将云靖扣留并发配到北国荒野牧羊二十年,从此使张、云两家结下深仇大恨。张宗周多年来帮助瓦刺强盛国势,企图借助瓦刺之力重返中原。而且张士诚当年战死之前,曾将大量珍宝及一张军事地图密藏于家乡苏州快活林内,以做后代子孙他日起兵复仇之用。但数十年来,张宗周日益发现依恃外族之力令祖国陷于战祸之举大值重新考虑,遂渐渐将家仇搁置,并利用自己的丞相地位约束瓦刺,保护明朝边关。云靖之子云澄在武林泰斗玄机逸士门下学艺,约师兄前往瓦刺救出牧羊二十年不屈服的父亲,自己血战追兵,坠下深谷。云靖未到中原,便在边关被宦官王振假传圣旨赐死。他临终之前以血书遗愿:要年方七岁的孙女云蕾长成习武,会同哥哥云重杀尽张宗周及后人,以报家仇。十年之后,云蕾从玄机逸士之徒飞天龙女门下艺成出山,在金刀寨主周健处闻知,哥哥云重亦在玄机逸士首徒董岳门下习得一身武功,此时进京应试武状元,以便择个出身后图报家仇。云蕾别了金刀寨主,前往北京寻兄,路遇黑石庄庄主石英比武招亲,云蕾女扮男装比武,竟被石英相中。云蕾一时无法说明真相,好不为难,只得暂且从权。张宗周之子张丹枫长大成人,文才武功无不出色,更兼白衣白马,潇洒风流。虽然家仇深重,与朱明王朝不共戴天,但张丹枫决心抛却私仇,以民族利益和百姓生计为重,不再挑起兵祸,争夺天下。于是单骑乘风,不远千里回归中原,一来领略故乡风光,二来提取宝藏地图,送给明朝廷以强国势。在路上,张丹枫结识了女扮男装的云蕾并窥破云蕾的女儿身分。黑石庄主、中原武林领袖轰天雷石英的祖先,本是张士诚麾下战将,多年来石家受当年主人之命保存着军事地图。张丹枫表明身分,石英父女惊喜交集,将地图交与张丹枫。云蕾与张丹枫相伴而行,数日里只觉张丹枫亦狂亦侠,能哭能歌,超凡脱俗,不禁为之心折。二人夜宿小镇,江湖魔头黑白摩河盗去张丹枫宝马,云蕾与张丹枫大战黑白摩河,发现二人所学恰能合为一套威力极大的剑法,于是双剑合壁,黑白摩河败走,云蕾受伤。张丹枫为云蕾疗伤,二人互道身世,云蕾才知张丹枫正是大仇人张宗周之子。张丹枫长叹无语,要云蕾杀掉自己为云家复仇,云蕾情仇交织,无法下手。张丹枫凄然而去,云畜神思恍惚。金刀寨主传下武林帖,要中原武林合围张丹枫。张丹枫不计个人得失,蒙冤苦战御林军高手,拯救武林同道于危难之际;又暗中相助,使正直的御林军统领张风府免遭奸臣加害,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信任,但云重兄妹仍对家仇不能释怀。云重进京应试,得张丹枫相助而夺得武状元。皇帝知悉张丹枫来历后又惊又怕,密遣云重率领高手尾随张丹枫至苏州,意欲加害。张丹枫在太湖洞庭山庄找到祖父部将之后,起出宝藏、地图和武林奇书《玄功要决》,读后武功精进。云重奉旨赶到太湖,宦官王振亦遣亲信前来夺宝,云重身受毒掌重伤。张丹枫与云蕾再次双剑合壁,歼灭强敌,张丹枫的家传疗法治愈云重,又将宝藏交付云重带给朝廷。云重始知张丹枫为人,但他仍不肯消释家仇,逼迫云蕾应允此生永不嫁张丹枫,云蕾含泪答允。瓦刺大举犯明,张丹枫心急如焚,与云蕾火速起身北上进京送军事地图。宦官王振暗通瓦刺,怂勇皇帝御驾亲征,于土木堡一役大败,明皇帝被俘。张丹枫入京求见于谦,说服于谦放弃顾虑,速立新君,抗击瓦刺。瓦刺国太师也先率军同明军激战数日,伤亡惨重,无法攻下北京,只好押解明朝皇帝祈镇撤兵。于谦依靠张丹枫所赠宝藏和军事地图,接连大败瓦刺军队,瓦刺大军被逐出雁门关外。张丹枫思念父亲,云蕾欲访生母,二人遂携手万里北归。武林两大奇人玄机逸士同上官天野的三十年比武之期渐近。玄机逸士之徒、张丹枫之师谢天华邀集师兄董岳、潮音和尚及师妹飞天龙女,前往唐古拉山助战。云蕾找到母亲,更见到当年失足坠崖却未丧生的父亲云澄,三人悲喜交加。云澄内心对张家仇怨极深,云蕾难违父命,撕碎象征同张丹枫爱情的紫色罗衣。张丹枫悲从中来,神智失常,恍恍然策马奔向唐古拉山。上官天野本是性情中人,当年他与玄机逸士为了武林奇女萧韵兰而反目,而今三人老迈,于人生大彻大悟,遂息了争雄之心,携手同返中原,共同精研武林以度余生。张丹枫见过师父诸人,恢复神智,猛然醒悟国事大于私事,即赶回瓦刺都城。明朝与瓦刺媾和,云重代表明朝出使瓦刺,在张丹枫的帮助下缔结了对明朝有利的和约。云重在危急关头毅然抛却家仇,救出张丹枫。张宗周当着云家后人自杀身亡,偿还了当年驱使云靖牧羊二十年之罪。张丹枫回到苏州故里,正当梅子初黄,榴花已放之时,忽于意兴萧李中见到了容光焕发的云蕾!原来经过如此巨变,三澄等心头怨气消融,决心不使上一代的恩怨影响下一代的幸福。张丹枫与云蕾相对盈盈一笑,种种恩仇,般般情爱,尽融于这一笑之中。 【作品鉴赏】: 《萍踪侠影录》是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小说以明代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为背景,通过朱明王朝与张士诚后代的矛盾、朝中奸宦与忠臣义士的斗争以及中原与蒙古之间的民族冲突,表现出爱国保民的主题。同时精心塑造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世仇,甘愿抛弃荣华富贵、奔波于塞北中原之间,屡建奇功的大侠张丹枫的生动形象。其间还穿插了张丹枫与仇家后代白衣女侠云蕾的爱情波折,有机地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写得深沉蕴藉,凄怨动人,表达出作者“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的创作思想。梁羽生一向善于摹写文采风流、文武兼修的名士型侠客,其中最为光采照人的当推张丹枫,对这个人物的出色塑造也正是本书最为成功之处。侠士行走江湖,总要经受数不清的风波坎坷。在“江湖”这个浓缩了的社会环境中,侠客的武功、智慧、道德、信念等无不受到极为严峻的考验。作为一个有才情、有抱负、武艺卓绝的翩翩佳公子,张丹枫本是张家洗雪国仇家恨的最佳人选。但是张丹枫目睹黎民百姓屡受战乱之苦,深知他们渴望干戈止息的安定和平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一身的文才武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百姓。张丹枫有着中国古代哲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对祖国民族兴灭继绝、扶危济困的感情。家世的惨痛使他以佯狂玩世来发泄内心的郁忿,爱情的波折曾经使他忘性迷情,然而在社会职责面前,他终能极有分寸地把握大局,处理一切。而当时局稳定、新贵专权之时,他又能审时度势,寄情山水,独善其身。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评价,张丹枫无疑具备了完美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尽管他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大豪杰,作者却倾尽心血刻画了他“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的狂放不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基础,张丹枫才能抛却宿怨、挥洒千金、生死付诸一笑,从而使他的高风亮节显得更为可信、更为感人。这部小说还出色地通过情仇恩怨的矛盾冲突,将国事与家事、民族与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在上述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波三折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历史、把握人性的功力。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极少编织离奇的江湖神话和武林门派纷争,而是始终注意贯彻现实主义的创作意图。同《还剑奇情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等作品一样,《萍踪侠影录》反映了明代义军反抗暴政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忠奸斗争,从而构筑了张、云两家恩怨的宏大背景,使他们的命运无法超脱于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之外。而张宗周、张丹枫父子所面临的抉择更为复杂尖锐;如果要推翻倒行逆施的朱明王朝,替祖先夺回失去的江山,就不得不借助异族的势力,兴起战火,如果为民族为百姓着想,就不得不倾力相助世仇死敌朱明王朝——当他们找到新的生活意义时,原有的生活就失去了全部意义。所以张宗周觉悟之后不得不自杀而死,表面上看,这是满足他道德良心上的要求,并为张丹枫和云蕾二人的爱情铺设坦途,但实际上饱含了他面对这两难抉择时的无奈乃至绝望。张宗周这个人物虽落墨不多,却寄托良深。这部小说文辞优美,严谨而不失自然,毫无雕琢造作。在情节进展中,不失时机地配合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身份和心境,夹以诗词歌赋,不但使小说气氛于杀伐中显出幽雅,也使小说情节张弛互补,颇具韵味。武功招式的描写也飞扬灵动、精采纷呈、引人入胜,读来不见血腥气,只觉诗意盎然。(真人)刘以鬯酒徒香港海滨图书公司1963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刘以鬯读初中的时候开始爱好文艺,曾加入叶紫发起组织的“无名文艺会”。1937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政治学。1941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到重庆,任《国民公报》和《扫荡报》的副刊编辑。同时办小型周刊《幸福》,并发表了一些短篇。抗战胜利后自渝返沪,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姚雪垠、戴望舒、施蛰存、李健吾、徐行等作家的著译,在40年代上海出版事业史上书写了引人注目的一页。1948年刘以鬯到香港,在《香港时报》编副刊。1951年任《星岛周报》执行编辑及《西点》杂志主编。1952年应邀至新加坡《益世报》任主笔兼编副刊。第二年赴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1957年回港定居,重入《香港时报》编《浅水湾》副刊,主要译介当时西洋文学和美术。1963年《快报》创办时,他任该报副刊编辑。几年后,为《星岛晚报》主编《大会堂》文艺周刊,1985年创办《香港文学》,任社长兼总编辑。刘以鬯从30年代起就投身文学活动,长期编辑报纸副刊,并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翻译和文学研究。由于谋生的需要,他写了约有六千多万字的流行小说,但他从未放弃精心写作严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计有长篇小说《酒徒》、《陶瓷》,中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寺内》、《春雨》、《一九九七》,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这些具有创新意图和富于探索精神的小说及富于真知灼见的评论奠定了他在香港文学界的重要地位。现任香港文学研究会会长和香港作家联谊会副会长。 【内容概要】: 一杯。二杯。三杯。四杯。小说主人公有一个长醉不醒的胃,他以卖稿为生,每天为两家报社撰写武侠小说。他正单相思着的张丽丽让他偷拍一张她与一个纱厂老板约会的照片,以便她去敲榨一笔钱。一杯。二杯。三杯。四杯。醒来头痛似针刺,包租婆的女儿司马莉拎着一瓶威士忌,婀婀娜娜走进来闩上门,他正色警告她,酒可以教一个17岁的女孩做出些可怕的事来,这会使她遗憾终生,司马莉板脸而去。报馆编辑麦荷门告诉他,由于他常常断稿,社长已决定停载他的小说。一杯。二杯。三杯。四杯。他接受了张丽丽的三百块钱去偷拍相片,结果被纱厂老板的两个打手打得头上缝了十二针。张丽丽笑眯眯地说要负担医院的全部费用。司马莉的父亲通知他搬出去,说他们不想让一个酒徒来糟蹋他们的女儿。司马莉得意洋洋。一杯。二杯。三杯。四杯。一个专门抄袭好莱坞手法的国语片导演莫雨怂恿他写一个电影脚本,应允稿酬三千。他新找的包租婆是个半老的徐娘,丈夫在船上做工,每年回港两次。搬家的那天,司马莉告诉他,她15岁那年已经堕过胎了。赖以维生的最后一家报馆寄来通知,因他的武侠小说“动作”没有别人多,到月底停载。一杯。二杯。三杯。四杯。包租婆知道了这件事似乎很高兴,她源源不断地免费给他供酒。电影剧本《蝴蝶梦》写好了。麦荷门寄来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他以乔也斯相激励,劝他戒酒,用空余的时间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他将自己禁锢在房内哭了一天,他决心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写一部与众不同的实验小说。包租婆摆上了一桌酒席,于是他看到一个可怕的危机,两种不同的饥饿正在作公平的交易。莫雨通知他剧本未被公司采用。他彻底绝望了。这时,包租婆不仅免费为他提供膳宿,还塞给他一百块钱。他拒收,慌忙中找到麦荷门,请求帮助。他需找到职业,需搬家,否则将变成一个吃拖鞋饭的男人。于是麦荷门提出一个计划:办一本高水平的文学杂志,聘他担任编辑。资金问题,麦荷门的母亲已答应拿出一部分私蓄。当他告诉包租婆准备搬家时,包租婆哭了。晚上回来,发现包租婆躺在他的床上,企图用浑圆的成熟来攫取他的理智,他拨转身,毅然离去。第二天早上得知,包租婆吃了半瓶滴露,已被送到医院。他的新包租人姓雷,是一对中年夫妇,没有孩子,只有一位白发老母。这位老太太举动有点特别,常常无缘无故发笑,无缘无故流泪。一天,他正在为他们新办的刊物《前卫文学》写稿,雷老太太进来了,她抖声地说,“新民,你不要太用功”。泪珠从她脸颊簌簌滚落。原来,雷老太太把他当作了自己那个在重庆被日本飞机炸死了的儿子。从此,雷老太太对他关心备至,经常为他端去热气腾腾的猪肝粥、莲子羹、桂圆汤。他无意中发现一家头轮戏院正在上映他写的《蝴蝶梦》,于愤怒之中,他给莫雨挂电话,索要三千元稿费,可是莫雨派人只送来了五十元港币,他愤然退回,还加上两句:“即使饿死,也不要你的施舍”。一杯。二杯。三杯。四杯。他痛下决心,再也不费心费力去办《前卫文学》了,他要以黄色文字换取生存条件,要将自己看成一架写稿机。终于他写的《潘金莲做包租婆》得到了一家专刊黄色文字的报馆的青睐,接着其他报社也纷纷来与他签约,他一方面因为生活渐趋安定而庆幸;一方面又因强自放弃对文学的爱好而悲哀。《前卫文学》创刊号终于出版了,可他看后很感担忧,因为这一期并不很让人满意,若不能保持一定水平,这本杂志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他邀舞女杨露去喝酒,杨露告诉他,她准备与一个年轻的舞客结婚了,这消息一若淋头冷水。他一直以为杨露对他有特殊的好感,还时常为是否与她结婚而犹豫不决。一杯。二杯。三杯。四杯。他又躺在了医院,不知为什么杨露要用酒瓶打破他的头。杨露干的事不会是错的。写连载小说的人生病也无权,报馆又向他提出警告。一杯。二杯。三杯。四杯。《前卫文学》第二期的水平更糟,他叹了一口气,将它掷入字纸篓。路汀从英国寄来一个短篇,写得非常出色,他忍不住向麦荷门推荐。可想不到麦荷门读后反应冷淡,这使他惊愕不已。麦荷门有决心办一本第一流的文学杂志,可是收到第一流的稿件竟无法辨识其优点,他觉得万分可悲。一杯、二杯、三杯、四杯、??在醉梦中,他神志不清地让司机开到张丽丽家,张丽丽矢口否定认识他,他被扔到街头。当他醒来,气冲冲地去找张丽丽算帐时,开门的却是那个纱厂老板。在这个时候,只需要一样东西:酒。报馆陆续将他的长篇版位刊登了别人的作品,他绝望地想到了死。他在冲凉房见到一瓶滴露。雷老太太救活了他,并把她这些年积下的三千块钱全部给了他。他把这笔钱还给雷先生,可雷先生执意不收。他深受感动,他决心听从雷老太太的劝告,戒酒。可他终又不能管束住自己,他不能不喝酒,他不想寻找自己,他不顾雷老太太伤心的放声大哭,经常夜不归宿。一天晚上,他喝得醉醺醺地回来,向前来劝导他的雷老太太咆哮,他不是她的儿子,早上他清醒过来时,雷老太太自杀了。 【作品鉴赏】: 《酒徒》被评论界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尽管作者对此提法“很感不安”,但作者的确以一种实验精神和创新意图创造了“一种现代中国作品中还没有人尝试的形式”,成功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和方法。《酒徒》并不是通篇都以小说主人公的意识作为基本题材的小说,作者还让他在一个外部世界和外部冲突中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从这点上说,《酒徒》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酒徒》的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与醒,醒与醉;从现实到梦幻,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一种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主人公在“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了小说中写实的情节,其间还大量寄插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对文学的所感、所想和所思,为了充分显示这部分内容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思维性质,作者以括号为记。主人公的这些神思玄想有的甚至可以当作相对独立的短文来读,集中了作者零散的真知灼见。二是主人公在醉酒后的幻觉和幻像。它们在切割、时空交错、自由联想中纷至沓来,意识被打成碎片,在意象和意象之间、思想和思想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往往不能直接找到符合情理的联系。这种无条理性和不连贯性正是意识流小说家为逼真反映意识的隐秘特性所刻意追求的效果,但《酒徒》作者不能彻底接受“非逻辑”,因而,他非常巧妙地为他所描写的“非逻辑意象”找到了合逻辑的依据,所以粗心的读者也不一定会为这种缺乏联系而丧失阅读兴趣,因为这与醉酒的胡思乱想很合逻辑,而细心的读者又可在主人公的醒与醉之间,根据他的身分、情绪,把悬置和打乱的内容再重新联系起来,从中提取出某种意义。为了表现这部分如五花筒似的缤纷幻觉和幻像,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作者相应采用了跳跃性的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所以,《酒徒》也可以说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从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来看,小说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与张丽丽、杨露等的关系,恰恰构成了主人公在爱情和事业这两方面的人生大事,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正是现代社会和人的具体体现,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纠葛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小说主人公推向绝望,可以说,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和线索最后都指向一个绝境,小说将近结尾部分出现的雷老太太正是这个绝境的象征。雷老太太的自杀可以有两种解释:或许是因为酒徒残酷地打破了她把酒徒错当作自己儿子的幻觉,使她没有勇气再活下去;或许是她正为这个幻觉所害,正像她临死前所说,她生了个逆子,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不管为何,任何一方的绝望都把她置于绝地。雷老太太这一形象对全书既是概括,也是升华,她有力地把小说的意义抬高到一个崭新的形而上的境界。她把酒徒错当作自己去世的儿子的行为特征,与酒徒本人内心中痴恋在商品社会中死去的文学事业和神圣的爱情具有着某种共同性;而她最后的绝望心境也正是酒徒或为承认了文学和爱情已经死去的这一残酷事实而绝望;或为拒绝承认这一事实,而对其现状痛心疾首的精神体验。《酒徒》从里到外全面展示了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类、对人生,甚至是对自己的绝望,他虽不满一切,但无力抗争,只能以醉酒逃避和麻醉自己对真相的了解,对现实世界的意识,但醉后总有醒时,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死亡。《酒徒》所创造的这个绝望的世界,反映了在商品社会中,人的精神意义的崩溃,面对这个不可挽回也无法重建的价值体系的崩溃,人在内心中所普遍感受到的迷惘、矛盾和混乱,痛苦、煎熬和危机。作者于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敢于绝望的勇气,从精神上贴近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认识。(李今)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