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杜鹏程
释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
【作者简介】:
曾用名司马君。1921年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代生活极不安定。在乡村学校半工半读时,开始接触《阿Q正传》等新文学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曾在学校和基层学习与工作,参加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受到革命队伍的锻炼与教育。1947年以随军记者身分参加延安保卫战,任西北野战军新华社野战分社主编,转战大西北,直至1949年末进军帕米尔高原,经历了解放战争西北战场的全过程。1951年离开部队,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在长期的部队生活中,他深入连队,参加战斗,与干部、战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掌握了大量、生动的创作素材,记下了近两百万字的生活日记和札记,写过数十万字的消息、通讯和散文,报告文学、剧本,为小说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49年底开始撰写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历时五载,九易其稿,于1954年出版,深受读者的欢迎。同年调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他以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和工厂为生活基地,深入体验社会主义时代沸腾的新生活,写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等。1963年文化部下达销毁《保卫延安》的错误决定,使他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十年动乱中,倍受迫害。粉碎“四人帮”,《保卫延安》重见天日,还发表了短篇小说《历史的脚步声》。他的作品结集有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光辉的里程》和《平常的女人》,散文集《速写集》、《杜鹏程散文特写选集》等。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内容概要】:
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以数十万兵力进犯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我军在山西的一个纵队,奉命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部队昼夜行军,西渡黄河,于19日赶到延安正东80里的甘谷驿镇,正集结在山沟里待命。上级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撤出延安的决策。听到连长周大勇说出“我军退出延安”,一连战士们惊呆了,全场恸哭,百思不解,发出悲愤的喊叫。但当他们领悟了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便立即举枪发誓: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收复延安!我军在青化砭设下埋伏。敌搜索队强迫李振德老汉带路。为了掩护我军,李老汉抱着孙子拴牛跳下了绝崖深沟。敌三十一旅钻入我包围圈后,一场伏击战打响了,枪炮齐吼,战士们像山洪一样冲下山沟,敌四千人马倾刻覆灭。青化砭伏击战的胜利,恰在我军退出延安的第6天。彭德怀司令员抓紧战机,于5月初亲自指挥蟠龙镇攻坚战。连长周大勇奉命诱敌北上,他们佯装连打败仗的样子,牵着敌主力10多万人在一个个山头上转,引向蟠龙镇北400里外的绥德。蟠龙镇攻坚战打响后,远在绥德城的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认为这不过是共军声东击西的诡计,还做着“建功立业”的美梦。当得知蟠龙镇失陷时,他哭丧着脸哀叹“打糊涂仗”。蟠龙镇大捷后,周大勇和战士们又把敌人“护送”回来。途中遇到跳崖受伤的老汉李振德。当敌人爬回蟠龙镇时,我军已转移到真武洞地区休整。“解放”战士宁金山开小差,李老汉的老伴以为他是掉队的,在敌人面前用生命掩护他,使他深受教育。在连队迎新会上,他与失散多年的弟弟宁二子相认。胡宗南为扭转败局,命关中敌军向北,陇东的马家匪徒向东,配合延安的敌主力,妄图消灭我军。周大勇奉命率队西进,急行军数百里,突然出现在陇东高原,打得马家匪徒无法招架,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我军继续北进,穿越大沙漠时,炊事班长孙全厚倒下了。我军再次打击了胡宗南的帮凶马鸿逵匪徒,收复三边分区。经短期整训后,又奔赴榆林前线。周大勇率一连战士,与兄弟部队配合,攻克榆林的门户三岔湾。攻打榆林的战斗持续了几天,正当周大勇指挥向城西门进攻时,突然接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命令。我军顺利撤退,周大勇他们则在长城线上与敌人展开了突围战。战斗中情况瞬息万变,刚击退了追击的敌先头部队,突然身后又打响了。周大勇勇敢、沉着的指挥,给战士们以力量。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重围,转入一个村子。敌人出动飞机、大炮,一连十几次轮番攻击。最后,周大勇他们被围困在村南的四座院落中。面对猛烈的炮火,战士们奋力拼搏: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昏过去,但清醒后又爬起来战斗;有的满身是血,却不承认负伤;有的身负重伤,不能打枪,就喊着给战友鼓劲;战友牺牲了,他的战位上立即又有人在射击,??到处都是猛扑、冲杀、肉搏、呐喊声。周大勇他们终于杀开一条血路,从浓烈的烟火中冲出去了,排长王老虎为掩护战友突围,倒在血泊之中。周大勇率领战士一直朝东南方向插去。周大勇和许多战士都负了伤,他们忍受着伤痛、寒冷、饥饿和疲劳,沿途捣粮站,押俘虏,与敌周旋,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陕甘宁边区的土地上”,并见到了在老乡家养伤的战友王老虎,他们十分高兴。8月中旬,我军在西北战场将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企图配合由南向北的敌主力部队,和我军决一死战。彭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彭总向前来汇报情况的旅长陈允兴分析战场形势,讲述战略思想,陈旅长感到兴奋、激动。沙家店战斗打响了。彭总站在北面的山头上沉静、严峻地观察着、思考着,指挥我军首先斩断敌一二三旅与刘戡的五个半旅的联系,并把一二三旅送入沙家店东我军伏击圈;然后命陈允兴所在旅配合兄弟部队向敌整编三十六师发起总攻击。战士们像潮水一样扑向敌人,有的用刺刀捅穿敌人的身子,有的平腹端起机枪,把敌人扫得一片片倒下。敌人丢盔弃甲,我军全力追击。周大勇连队攻下最后一个阵地后,继续追击。敌师长钟松落马逃命。大反攻开始了。敌人五六万人沿无定河溃逃,轮番掩护退却,准备逃回延安。彭总率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追击。周大勇所在部队埋伏在九里山,阻击逃往延安的敌人。周大勇被任命为代营长,奉命带三个连直向敌人心脏戳去。他们处在数万敌人之中,机动灵活地出击,趁夜战捣毁敌人旅直属部队,使敌军官惊呼“简直是从天上来的!”之后,又巧妙而顽强地击退了一千多敌人的轮番冲锋。周大勇他们跳下断崖,在九里山东边的山洞里遇见李振德老汉一家,才知道战士李玉明就是李老汉的小儿子——满满。老妈妈深夜在灯下为周大勇他们缝补衣服、鞋子。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五六万敌人在两三千人民战士用智慧、勇敢和意志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我军在九里山的阻击部队一撤出,敌人就没命地呼吼着乱窜,往南逃去,“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互相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敌人抬动脚步都生怕碰到地雷,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周大勇所在的纵队,奉命再向敌人前面插,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摆下天罗地网。侥幸逃出九里山的敌人,又跌入这天罗地网之中。“岔口会战”后,我军遵照彭总的命令,继续追歼溃散之敌,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不让敌人从延安逃掉。营长周大勇奉命率队主攻延安的大门——劳山。收复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日子来到了!
【作品鉴赏】: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道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之中有彭德怀同志这样的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有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这样的驰骋疆场、有胆有识的高、中级将领,有周大勇、王老虎这样的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基层指挥员,有普通的战士、炊事员,还有李振德这样的根据地的革命老英雄。这些人物具有共同的阶级本质,但每个人又有各自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应该说,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作品达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团政委李诚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优秀政工干部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我军从红军时代起在长期实践中所培育起来的部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展现了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懂得培养人的精湛艺术的政工干部的精神风貌。作品对彭德怀司令员形象的刻画,虽然笔墨不多,却是当代文学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40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大收获。作为西北战场的军事统帅,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体现者,党中央关于延安保卫战英明决策的执行者和指挥者,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彭总卓越的军事才能,高瞻远瞩、洞察一切、雍容大度、指挥若定的军事战略家的恢宏气概,而且写出了他的质朴谦和、平易亲切、真诚慈详,甘愿当扫帚供人民使用,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民勤务员。彭总光辉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使这部英雄史诗更生色,更有重量,而且,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开拓性的意义。第三,《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在严酷的典型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但就“史诗”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保卫延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不够丰富多采,节奏上略嫌单调。作品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时代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然而,这只是白璧微瑕,《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姚梅屏)方之内奸《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原名韩建国,1930年生,祖籍湖南湘潭,生长于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学读高中时接受进步思想和党的教育,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南京解放时被调去做青年团工作,另外,他又深入农村,先后发表了不少讴歌新生活的中短篇小说,成名作《在泉边》。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又在江苏文联、南京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57年,方之与江苏几位青年作者高晓声、陆文夫等提出大胆干预生活,严肃探求人生的艺术感受,受到了批判和斗争,方之回到他工作过的农村参加劳动,更深入和真切地观察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60年代初写出了引起全国文艺界讨论的《出山》及其他一些作品。70年代末当他重返文坛后,鲜明地提出了搞“防癌文学”的主张,这是他直面人生深沉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经验的结晶。这个才华横溢、勇于探求的作家,一生中处于顺境之时甚少,1957年因“探求”受打击后一直走着坎坷不平的道路,总其一生,能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的时间并不多,所写小说不过几十篇,全部著作加起来不满一百万字,但在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总是用敏锐的目光和火热的心去观察和聆听时代的脉搏,在自己的作品中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鞭挞丑恶的东西,写“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内容概要】: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榆面商人田五堂生意正兴隆,他交游广阔,手脚大方,在唐河一带颇有名气。此时唐河一带闹起了共产党,为首的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财主家大少爷、法政大学学生严家驹。国民党中央政府西迁后,严家驹与几个穷教员在家乡拉起队伍打鬼子。不久,这支队伍改编为新四军的唐河支队,上级派来了一批骨干,一个被称为“黄老虎”的老红军任司令员兼政委,严家驹担任副职。严家驹将自家的几十亩良田和作坊的产“共”了,买了枪弹,自己则改名为“严赤”。田老板自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然而像严赤这样的人物他却连做梦也未梦见过。他决定暂时不做生意了。一天,黄司令员与严赤将他请去,他们对他讲了一番抗日的道理,鼓励他继续做生意,并帮部队到江南办药。就这样,田老板又戴上礼帽跑起生意来了,他果然从上海买来了不少西药,支队也果然一粒不少地付给了小麦——其中有不少便是从严赤家里“共”出来的。田五堂的一个远房后辈田有信原先在一家粮行当伙计,粮行关门后回到田庄无事可做,常到田五堂处打杂跑腿,并向田五堂表露要找个合适的抗日工作做。田五堂心中有数,只等合适机会。1942年春天,支队遭日军包围,严赤带部队跳到外线将敌人引走,以此保护根据地人民。严赤的妻子杨曙有个4岁的孩子,现又怀孕了,黑天过封锁沟时不慎摔跤,无法再跟部队行动了,黄司令员带她到田五堂家隐蔽,并想找个医生看看。田五堂很是为难,最后决定乘去江南贩榆面的机会将杨曙带到那里躲避和求医。一路上田五堂与杨曙约定以表兄妹相称,田有信自告奋勇伴随护送。田五堂揣着伪县长的亲笔信和高邮湖大土匪头子的名片,一路没有留难。船到镇江码头时却遇到了一个非常情况。本来,田五堂与码头上的一个伪警官有交情,嘴一歪便能上岸。可这时伪警官却调走了,换了几个凶神恶煞的日本人,挨个儿检查上岸旅客的证件。杨曙没有良民证,根本没法上岸。田五堂见此状便断然独自一人上岸找了另外一个朋友——日本人的一个翻译。一见面,田五堂便称自己表妹的良民证被小孩玩丢了,这个翻译二话没说,与田老板一同来到码头上。翻译抱起杨曙的孩子,走到鬼子岗哨前与鬼子咕噜起来,孩子却吓得哭了起来,一个鬼子送给孩子一颗糖,竟轻松地放他们通过了。田有信送他们上岸后就回“家”报信去了。田五堂与杨曙母子则来到仁慈医院找曹约翰大夫,曹是田五堂的二婶收养的孤儿,因为从小在美国人办的医院里长大,皈依了洋上帝,并成了外科大夫,战火烧近时,美国人撤走了,把医院委托给曹约翰代管。杨曙便在曹大夫的病房内住下了。3天后,医院内发生了日本人的便衣队搔扰事件,为首的是严赤的堂弟严家忠,此人认识杨曙。杨曙意识到此时此地的危险性,便让田五堂送她回唐河,田老板想到杨曙的病情很重,坚决不肯答应。当晚他与曹大夫夫妇“摊牌”,将杨曙的真实身分告诉了他们,并要他们竭尽全力保护她。曹大夫决定将杨曙安置在自己的宿舍楼内。经杨曙细细的盘问,田五堂只得说出了真情。杨曙以房内窗台上的一盆水仙花作为暗号,如果花盆不在了,就说明有危险,田五堂就应赶紧离开。从此田五堂的心就悬在那个水仙花盆上,每天要去偷眼望几次花盆是否还在。十多天以后杨曙终于出院了,田五堂与她一起回到了唐河根据地,受到了两位司令员的热情接风,田五堂乘机也拉来了田有信,从此田有信也参加了工作。当年杨曙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小仙。20多年后,小仙成了一名演员,严赤在某地任装甲兵司令员,杨曙是当地的轻工业局局长。黄司令员则是一个省的军区司令员,曹约翰夫妇都是省人民医院的名医,田有信当上了副县长,田五堂得到了改造,成了蚊香厂的副厂长,还是政协委员,严家忠迟迟方被揪出,判了无期徒刑,在押劳动。“文革”开始后,严赤夫妇因为有反对林彪和江青的言论受到猛烈的批斗和审查、“外调”到了田五堂那里,专案组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地要田五堂揭发交代1942年带杨曙去镇江的“目的”和“详情”,并向田五堂提示许多“可疑的”细节,一连几天几夜他们对田五堂搞逼供信,田五堂受尽辱骂、殴打和酷刑,始终未做假供词,最后被戴上富农帽子和定为有“严重特务内奸嫌疑”,押回原籍管制劳动。不久,县革委会成立了,田有信成了第一把手,田五堂万分高兴,他自认为田有信完全了解他的苦情,而且会照应自己。不久,林彪死了,田五堂更觉有希望了,他找到田有信,开口就向他诉苦,田有信却以“在家不谈公事”为由坚拒田五堂。田五堂一次又一次地上机关谈“公事”,却遭到大门口的挡驾,后来还被公安部门认为是“乱说乱动”,“聚众闹事”,并被押到水利工地巡回批斗。原来,在找田五堂之前,“专案组”曾先找了田有信,在长谈了两夜之后,田有信谈出了当年镇江之行的“可疑之处”,对方听了如获至宝,他们按图索骥,提审了严家忠,攻下了曹约翰,然后才找到田五堂。就这样,曹大夫疯了,他的妻子自杀了,严赤夫妇生死不明,而田有信却荣任了县革委会第一把手。直到1977年黄司令员的名字见报,田有信才想起应将田五堂作为积案处理,但田五堂却不愿接受,他要求彻底平反。第二年春天,黄司令员和小仙来到阔别多年的唐河旧地,田有信赶去看他们,黄司令员告诉他严赤在“文革”中被整死,杨曙则被踩断了背脊骨,并向他问起怎样落实田五堂的政策,黄司令员认为,以往的田老板是个“路路通”的资产阶级,可他的心是向着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没有通林彪,“四人帮”,比起某些共产党员来他要干净得多!黄司令员来到田庄看望田五堂,并于当天将他送到医院治伤。
【作品鉴赏】:
作品通过曲折动听的故事,沉痛地记述了一个进步商人的遭遇,辛辣地讥讽了林彪、“四人帮”的丑恶行径。这篇作品的故事,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量;作者饱含泪水的讽刺笔法,不时使读者发出沉重的笑声。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内奸》的讽喻艺术的浓重色彩。在《内奸》开宗明义的第一段里,作者告诉读者他要说的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的人物就有十多个,时间竟长达40年之久。作者对这一切安排理丝有绪,脉络清晰,娓娓动听,头头是道,在驾驭如此庞杂的题材时显得裕如自然,毫不费力。人物很多,他着重写了一个商人的遭遇,事件很杂,他着重通过这个商人的眼睛观察了历史的变迁,40年的兴衰,世态的炎凉,共产党的真假,田五堂的可笑而不幸的遭遇,乃是一桩新的传奇公案,面对千头万绪,作者不去孤立地写环境,写事件、写人物,不去静止地写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和对话,而是通过写故事把这种种统一起来,通过故事的发展变化刻画人物,表现时代,寓人物于讲述的故事之中。故事以绘声绘色、委婉曲折、引人入胜而见长,这是我国白话小说、说唱文学的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内奸》里写故事,除了“土”腔“土”调、入耳悦耳之外,刻意求工的是对人物关系、各种事件的选择、剪裁、安排和照应等等。它是以商人田五堂的个人遭遇为主线反映时代、结构故事的,作者尽量地不使故事游离于人物刻画之外,在一篇两万多字的短篇容量中截取长达40年的全部变故中的几个横切面,或描绘,或渲染;或放大,或熔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而一带而过,时而精工细琢;纵横开合,首尾相顾;摇曳多姿,引人入胜。40年的境遇,在《内奸》里实际上写了两个不同年代的两件大事——巧妙地躲过日伪的耳目护送“表妹”就医和深陷冤狱、有口难辩。作者紧紧抓住这两件大事不放,让这样两件大事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众多的人物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彼此冲突,产生悬案,布下疑阵,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扣着一环,一浪高过一浪,出乎意外,又合乎必然。《内奸》是故事小说,也是讽刺小说,它对于林彪、“四人帮”无情地揭露和严厉的鞭挞,表现了作者犀利、辛辣的讽刺才能。他笔下的田五堂精通买卖,善于交游,见多识广,好吹好炫,随机应变,真真假假,云天雾地,本来是个喜剧人物。但是在“文革”中他被当作“内奸”,黄、严二人变成了“走资派”、“反革命”。这时他既不吹、又不炫,老老实实交代作证,反而却连遭痛打。20多年前就叹服共产党的一个精灵的买卖人,20多年后“倒要看看现在是真共产党还是假共产党”;本来的一个喜剧人物,好炫瞎吹时没有被怀疑是坏人,现在竭尽忠诚地说实话,反而被视为“内奸”,成了悲剧人物,这本身就埋伏着一条讽刺的引线,读者由大笑进入了深思。田五堂是以正面人物的丑角形式出现,是个肯定性的喜剧人物,不时地给人产生笑。可是在“四人帮”及“帮四人”的迫害下,反变成了悲剧人物,所以这种笑是含泪的笑。而另一位清清白白的田有信,却是暗中诬陷好人的“内奸”,这是一个本来丑恶却力求自炫为美的否定性喜剧角色。作者用喜剧手法揭露其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前后不一,让他自我嘲弄,自我出丑,通过讽刺性的笑,来鞭挞这肮脏的灵魂。《内奸》用犀利的解剖刀,把“文革”时期红脸白脸的灵魂形象地作鞭辟入里的剖析,而在这犀利的批判锋芒中,充满着强烈的喜剧色彩和讽刺力量。小说还运用辛辣的语言,增强讽刺色彩,有时几句反语,造成讽刺的语境;有时插入叙述者的议论,以嘻笑怒骂的评点,在诙谐的语言中潜藏着尖刻的讥讽。(刘慧英)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