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曾卓
释义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
曾卓,现代诗人,剧作家。原名曾庆冠,笔名柳江、马莱、阿文等。1922年3月5日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1940年与几个友人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3年人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年至1945年,参加《诗文学》和《诗文学丛书》的编辑工作。1947年大学毕业后,曾当过中学教员,不久,回武汉主编《大刚报》副刊《大江》。1951年参加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去朝鲜。1952年至1955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自1961年起,任武汉活剧院编剧至今。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939年,最初在靳以主编的重庆《国民公报》副刊《文群》、《新华日报》副刊、《文学月报》、桂林《文艺生活》、《诗创作》、《诗》刊和昆明《创作月刊》等进步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大学期间出版过诗集《门》(1944年重庆诗文学社)、儿童读物《小鲁滨逊的一天》(1943年重庆建国书店)、独幕剧《同病相怜》(1943年收入独幕剧集《处女的心》)。1948年在《大江》上发表长诗《母亲》。1950年出版散文集《痛苦与欢乐》,文艺评论集《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1951年在《长江文艺》上发表日记体报告文学《和最可爱的人相处的日子》。1957年创作了儿童剧《谁打破了花瓶?》,1962年,写了歌颂共产主义战士江竹筠的话剧《江姐》,由武汉话剧院演出。内容概要老水手的歌老水手坐在岩石上/敞开衣襟,像敞开他的心/面向大海他的银发在海风中飘动/他呼吸青海的气息/他倾听着海的涛声/他凝望:/无际的远天/灿烂的晚霞/点点的帆影/飞翔的海燕??/他的昏花的眼中/渐渐浮闪着泪光他低声地唱起了/一支古老的水手的歌/“??海风使找心伤/波涛使我愁/看晚星引来乡梦上心头??”/当年飘泊在大海上/在星光下/他在歌声中听到了/故乡的小溪潺潺流/而今,老年在故乡/他却又路远迢迢地/来看望大海/他怀念大海,向往大海:/风暴,巨浪,暗礁,漩涡/和死亡搏斗而战胜死亡??/壮丽的日出日落/黑暗中灯塔的光芒/新的港口和新的梦想??/——呵,闪光的青春/无畏的斗争/生死同心的伙伴/梦境似的大海/“??看晚星引来乡梦上心头”/像老战马悲壮地长啸着/怀念旧战场/老水手在歌声中/怀念他真正的故乡夜来了/海上星星闪烁/涛声应和着歌声/白发的老水手坐在岩石上/面向大海,敞开衣襟/像敞开他的心我还记得??是的,我还记得绿色的嘉陵江/记得黄桷树——那个临江的小镇/记得那个夏天,第一次的握手/记得你的破皮鞋,泛白的黑衬衫/记得你的诚挚的谈话,热情的歌声/记得你是怎样嬉笑着在沙滩上跳黑人舞/记得深夜我们穿过那条小巷时/你是怎样幸福地微笑着/望着一面纸窗前的一个少女的祝福的灯/记得我住过的那座小土屋/我们在烛光下谈天、写诗、编刊物/有时耳语,有时激烈地争论/记得我在那个冬夜的出走/身上披满了大雪/而你送行的诗篇温暖着我的心/??我怎么能忘记这一切呢?/我怎么能不珍惜这一切呢:/那梦想和誓言,那纯洁的友情/那永远照耀着我们的灿烂的青春风铃——铁马一个古老的黑色的风铃/(古时挂在飞檐下的铁马)/挂在我的窗前/当夜半风来/我在迷朦的梦中/常常被它惊醒——/那低微、清脆、悠远的铃声/丁丁,丁丁,丁丁??在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风中/它的低微、清脆、悠远的铃声/曾陪伴慈母缝衣的青灯吗?/曾引导寂寞的少女进入美丽的梦境吗?/曾摇落深闺中怨妇的眼泪吗?/曾应合悲愤者忧国的长吟吗?/曾勾起戍边战士的乡情吗?/??在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风中/它亲见多少高楼倒坍,多少花开花落/它自己也渐渐剥落、苍老了/而它的声音还是葆有永远的青春/丁丁、丁丁、丁丁??没有思古的幽情/也从来不需要晚祷/而我还是喜爱/它的低微、清脆、悠远的铃声/丁丁,丁丁,丁丁??/——一声纯洁的呼唤/一声亲切的叮咛/一声明智的警告/使我从迷朦中醒来/使我在古老而又年轻的铃声中/沉思:像静谧的湖水,映照/彩色的天空/我用明净的心去映照/自己的灵魂和沸腾的人生丁丁,丁丁,丁丁??再过神女峰在湍急的江流上面/在雄伟的群山中的一个峰巅/在飘渺的烟云中/高高地站着一个神女当我少年时,第一次/乘风破浪奔出家门/我惊喜地仰望过她,我爱她/却又同情她的寂寞和孤独四十年后,我又看到她了/在细雨和云雾中/还是那样静穆、安详、飘逸/我又羡慕她的青春永驻那细雨是你为我流下的泪珠么/呵,不要怜惜我/满头华发还在大江上奔波吧/亲爱的神女/我爱这波涛汹涌的道路/和大江上的风风雨雨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拾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月亮,月亮,请你告诉我月亮月亮,请你告诉我:/天上的云彩有多少片?/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你在天上寂寞不寂寞?/你对大地低声唱的是什么歌?月亮月亮再请你告诉我:/哪儿的森林永不老?/哪儿的花朵开不败?/哪儿的少年比我们更快乐?/哪儿比我的祖国更可爱?作品鉴赏曾卓《老水手的歌》曾获中国作家协会诗集奖。曾卓是一位历经坎坷的老诗人,所以他用老水手来自况。开篇第一首诗是与诗集同题的诗,在这里诗人真实地吐露情怀,这种真实使年轻的读者感到意外,并因此加深了对于人生历程的认识。当年他飘泊在大海上,往往是看见晚星心里就漾起了乡愁;而今年老了回到故乡,却又路远迢迢地来厦门看望大海。老水手这时才发现,他所怀念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旧日的战场是他真正的故乡。这诗所抒发的情怀带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可以说曾经有过不平凡经历而又对生活仍然怀有热情的前辈,都是这种心态。从这诗里,读者可以看到他们那不平静的甚至是有几分苦恼、惆怅与无奈的内心世界。这也就是魏武帝曹操所说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况。这个主题大体上贯穿了这本诗集,成为志士壮心的一曲高昂旋律。在《生命的激流》里,诗人说早已是人生海洋中饱经风霜的水手的他,才第一次走近大海和看到大海,于是海的波涛和诗人心中的波涛立即进行交流,一方面诗人愿意融化在海的生命中,化作一朵浪花;另一方面又想将大海渗入诗人的胸中,因为诗人渴望永远奔腾不息。在《征服大海的人》里,诗人写一个白发老妇人牵着小孩子来到黄昏的海边眺望,她的丈夫10年前葬身于大海,她的独生儿子此刻又在海上,而大海已经在震怒了。意味深长的是,诗人并没有为老妇人悲伤或担心,而是写了这样一个场面:“而她的小孙子/摔开了她的手/在沙滩上奔跑着、歌唱着/欢呼那愈来愈高的波浪??”,我们只好说这个最年幼的生命是最靠得住的征服大海的人了。的确,曾卓的诗真实深刻地写出了人生好些矛盾,尽管诗人愉快地和坚强地面对这些矛盾,然而也让人感到了这份情怀的沉甸甸的份量:一个到了退休年龄的老人本来似乎应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然而他却更热切,更有勇气,更陶醉了,虽不像年轻时那样热烈,却比年轻时更深沉,他那颗孩子似的心,依然还爱着。《再过神女峰》也是一首很富于人生体验的诗。40年前经过,他感觉那神女寂寞孤独,而今却是羡慕她青春永驻。我想这样的诗对于年轻的读者会是很重要的参照,一定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与珍惜波涛汹涌的道路。老水手个人的情怀往往连结着祖国的兴衰,民间的疾苦,青少年的成长,甚至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这本诗集的境界仍然是开阔的,有些主题是政治性的,比如对于刘少奇的怀念,对于延安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歌颂,对于《国际歌》的精神的赞扬,都写得有血有肉,很有体会。综观《老水手的歌》这本诗集,深感这是一些真正有所感受和首先激励了作者的诗,深感必须心中有光,才能在生活中看到诗,才能在诗中照亮他所歌唱的生活。诗人说他从生活中得到了一点启示而还没有在感情的熔炉中得到锻炼,他是不会轻易写诗的。诗人对诗的态度是多么严肃。正因为这样,曾卓在创作中,就没有那些概念化的东西。有了生命和感情的底子,诗人只要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就会很有魅力,很有力量。在这里不需要喧哗,不需要装腔作势,更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来装饰,也不需要智慧的语言来点缀。这就是曾卓诗的风格。(焦谷)张志民祖国,我对你说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张志民,当代著名诗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26年生,河北省宛平县(现属北京市)人。12岁读完小学,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前,在部队做政治工作。1946年开始写散文和诗歌,1947年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等。1949年出版叙事诗集《死不着》,深厚强烈的阶级感情,朴素新颖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和文艺界的好评。同年出版了反映农民和士兵生活与斗争的短篇集《婚事》。1950年后发表了短篇集《一篓油》、《有我无敌》,长篇叙事诗《将军和他的战马》。抗美援朝中,他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写出了战地通讯集《祖国,你的儿子在前线》,1953年发表长诗《金玉记》。1955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写有歌颂农村新面貌的散文集《梅河散记》和诗歌集《家乡的春天》等。1956年深入海防前线生活,发表反映敌我斗争的中篇小说《飞云港》。1958年写了诗集《社里的人物》、《公社一家人》、《礼花集》、《村风》等。1963年出版了反映西北边疆生活的诗集《西行剪影》,1965年发表歌颂祖国南海人民斗争生活的《红旗颂》。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了诗歌选集《死不着》。张志民是一位有风格、有成就、有影响的优秀诗人,作品深刻,充满激情,具有民歌特色,同时又很注意汲取古典诗词的长处和精华,为在民歌和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创造民族化、大众化的新诗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内容概要如果要说“书生”气由邓拓同志诗句“文章满纸书生累”想到??为了一辈子报,/你最懂得生命的价值/——时间的意义,/人们都已经睡了/你还在那里/写呀!写呀!/支配着你生命的/——“三分之一”,/你把每一个细胞/都使用到最大的/——功率。蜜蜂,该是你/——最好的比喻!/少有的渊博呀!/你采集百花之精,制成自己知识的/——蜂房,/少见的辛勤呀!/万物都已经休息了,/你还在那里/——酿蜜!通宵达旦,/手不释笔,/染成那满头花发,/该是多少/——灯光烛影,/写成那百篇《夜话》,/你送走了多少个/——古城的黄昏,/又迎来多少个/——燕山的晨曦。邓拓同志呵!/如果说什么/——“书生”气!/就是你太天真了!/竟没想到——/愚民是人家的需要,/知识是人家的/——大敌!/在你伏案就笔的当儿/人家早已经十面埋伏/——等杀机??珍妃井北京清故宫东路,有个很小的井口。拥护光绪皇帝变法的珍妃,就是在这里,被慈禧太后差人推入井内的。那个不大的/——小井台/比起高大的金銮殿,/——要低矮得多!/但游人们/穿过三宫六院,/绕过亭台楼阁,/偏要从那/高墙峻宇的/缝隙间——/去寻找那个/十分隐密的/——角落!莫非是——/为着见识一下,/那拉氏的/——狠毒?/也许是——/为着哀叹一声,/珍姑娘的/——命薄!不,不!/那个幽暗的洞口,/它告诉你/紫禁城的/——另一番世界!/只有从这个角度,/你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皇宫,/一面是——/红墙、碧瓦/——楼台、殿阁,/一面是——/阴险、毒辣/——黑暗、龌龊??给一条公路写志北京郊区有条公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种奇特的繁忙。一条普通的/——郊区公路,/没有什么/特殊的风光!/也许因为/它太普通了吧!/游览车,/不从这里过路,/运输队,/不在这里来往。多年的冷落,/慢待了——/两侧的白杨,/但在一夜之间/这里忽然变得/格外的繁忙!/摩托车——/星夜飞奔,/小轿车——/结队成行,/它们开往什么去处?/还是不告诉你吧!/那是个——/隐密的地方。看!过去了!/有革命的/老兵、老将,/看!过去了!/有国家的/局长、部长!/但洒向路边的/没有他们的/半声言笑!/只留下一串串/金属碰击的/——声响!过去了!/有的人——/从过去到回来,/经过了/十年的时光,/过去了!/有的人——/只见到他们/——过去,/没见到他们/——回往岁月过去了!/幼林——/已经长成大树,/繁忙过去了!/公路——/依旧是那么平常,/如果要问:/还有什么大事,/该写入——/这条“路志”?/那便是,/“四人帮”——/队这里“收场”??钓鱼台外记北京钓鱼台,原为乾隆皇帝行宫,解放后建为国宾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是“四人帮”一伙经常出入的要地之一。虽不见/燕舞莺歌乾隆帝,/仍有那/宫墙环翠回廊曲,/古的翻新,/洋的新起,/虽不是——/任人游览的公园,/却不愧为/北国江南/——风景区。那时间/外宾接待常无几,/要问谁人/——常出入?/“老姐姐”带着/——“小兄弟”。/想必是/“日夜操劳”/——心发腻,/抽个空儿来休息。/“镇海楼”上/——能赏景,/湖边好钓鱼!哪里,哪里,/一听这猜测,/分明就是不知底。/人家不是/来这儿游园,/是来这儿/——“排戏”,/你没见那/文生、武旦全到齐,/你没见那/刀枪剑乾凌空起,/为着演一出/——“夺江山”,/众喽罗/个个都拿出了/——吃奶力。噫嘻,噫嘻!/可叹老天/——不成趣!/“野台子”偏逢/——倾盆雨,/锣开得快,/场收得急!/刚打过一阵/“急急风”,/“大将”没出/就煞了戏,/实指望,/登殿上朝接玉玺,/哪料想,/眼前摆的是/——被告席??作品鉴赏这是一本获新时期中国作家协会诗集奖的作品,大体上可以说是一本政治抒情诗集,书名也正有这样的含义。张志民同志的政治抒情诗写得有血有肉,蕴涵真实的政治激情,在这里找不到空洞和概念化的东西。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写政治抒情诗,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好政治抒情诗,以及怎样去欣赏和阐释政治抒情诗。中外文学史上杜甫、李商隐、海涅、普希金等都写过一些优秀政治行情诗,毛泽东诗词里也好像有几首可以说是政治抒情诗。不是说政治家才可以写政治抒情诗,也不是说凡政治家写的诗都是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的根本特征是抒写政治情怀。张志民同志本是一位诗人,但他于十年浩劫中因“莫须有”的罪名获牢狱之灾,这样他对政治的体会就比过去深刻些了。写于1979年国庆之前的诗《祖国,我对你说??》,为一首建国30周年的献诗。在这里,作者说他不是在吟诗,而是在啼血;他不要写一首颂诗,而要倾吐一片忠言。的确,这不是一首寻常的政治抒情诗,在这里作者特别留意人民的评说。在这诗里,诗人抒诉说历史费解,风云难测,尤其是以战士的良心,抒诉了对于国家所面临政治任务的理解。这首长诗境界开阔,思绪奔涌,真实有力,是真有勇气和见识的。诗集里一些悼念性、纪念性的诗,也都有很鲜明的政治色彩,这也是当时的时代需要。诗人称军队总参谋长罗瑞卿为“我们的宝剑”,并质问:是谁夺去了我们的将军?读《天安门诗抄》,诗人看见的是诗魂与血滴。诗人称彭德怀为真正的战士,真正的雄鹰,并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像你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无声地/——死掉?”诗人歌颂李大刽、刘少奇、张志新、赵树理,也都联系着政治斗争来抒情,并从而提出尖锐的政治课题。对于政治抒情诗来说,张志民写得比别人更深刻、更尖锐、更有勇气,也更有水平。但是,这绝不是说,张志民的诗以思想取胜,艺术上就谈不上了。张志民的诗有着质朴的平淡的风格,然而他的质朴平淡来源于他长久的思考、提炼和构思。这就是说,政治抒情诗也要考虑艺术构思,以及题材的重大、典型性与开掘的深度。《珍妃井》所吟珍妃被慈禧差人推入井内的事实,在当时自然有现实的意义,因方“四人帮”对于人民的迫害使人想起好些历史往事。然而这首诗并不局限于此。这诗从这口井的所在地写起:它在高墙峻宇的缝隙间,在清故宫一个十分隐秘的角落,从而暗示慈禧罪恶的卑鄙与隐蔽性,也暗示人民是不会忘记历史的。中间有一段铺垫,指明人们之所以不忘寻找这个小小的井口,不只是要见识狠毒或哀叹命薄。在诗的高潮一段,诗人十分自然同时又十分深刻地提醒人们:这是紫禁城的“另一番世界”,并说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够看到一个“立体的皇宫”。这样的诗是很难得的好诗,它自然不是闹着玩玩的旅游诗,也不是通常的政治抒情诗,它不是那种读过之后就再也记不起来的诗。在这里,不仅有政治情怀,还有历史深度和哲理意蕴,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政治觉悟,而这种政治觉悟又是通常的书里难以真正领悟到的。总之,张志民政治抒情诗的视角是广阔的,其中既有咏史的,也有吟时事的,诗人虽然说是“京居杂咏”,实际上诗的锋芒所向,是吟咏皇宫诸景,毛家湾等热门政治话题,以及对于受迫害者的抱不平。与政治抒情诗相适应,诗在艺术上力求通俗与明白,而不是晦涩、难懂,更不是回避重要问题。诗人所吟咏的题目,都是人民所关心的,都是人民心里所想的,因此读起来容易沟通,同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提高了读诗水准,也提高了政治水平。(蓝天)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