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巧言 诗经
释义

雅·小雅

巧言

悠悠昊天!〔1〕

我想想昊天呀!

曰父母且!〔2〕

以为是父母啦!

无罪无辜,

没有罪没有辜,

乱如此〔3〕

乱子像这样大。

昊天已威,

昊天呀很可畏!

予慎无罪。

我真是没有罪。

昊天泰〔4〕

昊天呀太糊涂!

予慎无辜。

我真是没有辜。


乱之初生,

乱子的初生,

僭始既涵。〔5〕

谗言开始已受了宽容。

乱之又生,

乱子的又生,

君子信谗。〔6〕

君子听信说谗言的人。

君子如怒,

君子假如该恼的就恼,

乱庶遄沮。

乱子庶几快快停了。

君子如祉,〔7〕

君子假如该喜的就喜,

乱庶遄已。

乱子庶几快快而止。


君子屡盟,〔8〕

君子屡和谗人誓言,

乱是用长。

乱子所以就愈增添。

君子信盗,〔9〕

君子听信骗子胡闹,

乱是用暴。

乱子所以愈见凶暴。

盗言孔甘,

骗子胡闹的话听起来好甜,

乱是用

乱子所以好像吃甜的又添。

匪其止共,〔10〕

不是他们要做到尽职,

维王之邛。〔11〕

只是造成了王的过失!


奕奕寝庙,〔12〕

奕奕高大的宫室寝庙,

君子作之。

这是君子造作的。

秩秩大猷,

秩秩明智的大政方针,

圣人莫之。

这是圣人计划的。

他人有心,

他人有了心事,

予忖度之。

我可以测度的。

躍躍毚兔,〔13〕

躍躍地跳的毚兔,

遇犬获之。

遇犬会被捕获的!


荏染柔木,〔14〕

种下荏染随人的柔木,

君子树之。

这是君子自己所做的。

往来行言,

往来无定的流言谣说,

心焉数之。

这是人的心里有数的。

蛇蛇硕言,〔15〕

夸夸其谈的大言,

出自口矣!

出来从一张口呀!

巧言如簧,〔16〕

巧言好像吹簧,

颜之厚矣!

真是脸皮的厚呀!


彼何人斯?

他是什么人儿?

居河之麋。〔17〕

住在大河的水草之边。

无拳无勇,〔18〕

看他无力无勇,

职为乱阶。〔19〕

但他常是祸乱的根源。

既微且尰,〔20〕

既烂腿子又肿脚,

尔勇伊何?

你的勇气是什么?

为犹将多,〔21〕

施的阴谋诡计太多,

尔居徒几何?〔22〕

你蓄养的党徒几何?

(陈子展译)

注释

〔1〕昊天:天。昊:元气博大貌。

〔2〕曰、且(jū):语词,无义。

〔3〕:大。

〔4〕:大而又大,甚而又甚。

〔5〕僭始既涵:《毛诗传笺通释》:“谓言未信而姑容之也。”僭:“谮(zèn)”的假借字,谗言。

〔6〕君子:此指周王。

〔7〕祉:喜。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君子如能喜纳贤人的忠言。

〔8〕君子屡盟:旧注多未指明与盟者,或以为“各邦国之君,彼此有疑,则会同订盟以相约束。”今从陈子展译文,此指王屡次与谗人盟约要誓。

〔9〕盗:谗人,骗子。《毛传》:“盗,逃也。”胡承珙《毛诗后笺》云:“《传》意以谗人谓之盗者,义取于逃,谓隐匿其情,而以言诱人。下文‘盗言孔甘’,所谓以甘言诱之也。”

〔10〕止:礼。共:音恭,一本又作恭。止共:止、共二字义近连文,正像《诗》中的靖共、敬恭、虔共等用语一样。

〔11〕邛(qióng):病,引申为过失。

〔12〕寝庙:古代统治阶级的宗庙中有寝和庙两部分。寝,指后面藏其祖先衣冠的地方;庙,是前面举行祭祀的地方。

〔13〕躍(tì):“”的假借字。躍躍:腾跳快跑之状。毚免:狡兔。《诗三家义集疏》:“彼谗人者有心破坏之,我安得不忖度其故,忖度之则情状得。譬如狡兔之躍,遇犬则获矣。”《诗经通论》云:“(他人有心二句)此意亦在下,又起末章将获是人而杀之之意。”

〔14〕荏染:柔弱的样子。

〔15〕蛇(yí)蛇:“”的借字,又通作“”,欺诈貌。蛇蛇硕言:骗人的大话。

〔16〕簧:乐器里的发声振动体,薄叶状。《诗三家义集疏》:“一簧两舌,佞言谄言。”形容谗言之动听。

〔17〕麋:“湄”的假借字,水边。

〔18〕拳:勇壮,气势。

〔19〕职:祇,专,适。阶:阶梯,引申为由来、根源之意。职为乱阶:恰是祸根。

〔20〕微:“癓”的假借字,小腿生疮。尰:脚肿。

〔21〕犹:欺诈。将:且。

〔22〕居:语词,无义。尔居徒几何:你的徒众(同谋者、追随者)有多少?

鉴赏

《巧言》是周代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旧说“大夫伤于谗”,“伤谗致乱”而作,或以为“刺幽王也”。这首诗的作者、产生的具体时间和讽刺的具体对象,都已无法确指。但通过这首诗,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周王朝的政治环境,周王与其臣、臣与臣之间的复杂矛盾。

这位大夫——诗人,认为“君子信谗”是祸乱的根由,而谗言之所以被相信,则是因为讲谗者的佞巧,善于甘言媚辞,以逐渐浸淫的手段,中人于不自知觉之间;同时也因为“君子”的昏聩糊涂。诗人对信谗者与进谗者深恶痛绝,发而为诗,一无所讳,往复咏唱,尖锐深刻,而又淋漓尽致。

全诗共六章。方玉润说“前三章皆言信谗”(《诗经原始》),吴师道说“前三章刺听谗者,后三章刺谗人”(清王鸿诸等《诗经传说汇篡》),都只是言其大体上的侧重而已。“君子信谗”,本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则更是诗人复杂而又浑融一体的思想感情的火花。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表现为由惨痛呼号而痛定思痛,由极度愤怒而深刻怨恨,其间有一个狂澜之后的冷静的分析思考;怨恨是愤怒的持续和深化,经过冷静的分析思考的怨与怒,其声音不同于轻浮无力的空响,也才真实地反映出了其时其政之乖。

诗人痛极呼天,在第一章里,三呼昊天,一言父母。接着也只是喊出了一个“乱”字和自己的“无罪”。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没有更多的语言,但诗人的满腔悲愤,却迸发为一声冤呼,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次章,紧承“乱”字而溯其源。“涵”与“信”点明谗言的渐入;“初生”“又生”点明祸乱的滋大。两者同时而互为因果。诗人屡言“君子”,因为“君子”是有权力可以主宰国事和其臣民命运的人。诗的咏叹又似乎在伤心地数诉着:“君子”,当初你为什么不“如怒”,为什么不“如祉”啊?而今,一切都已是无可挽回的了!

第三章亦承“乱”字,进一步追述着“乱”的发展过程,讽刺“君子”不辨诚伪。清人胡承珙《毛诗后笺》云:“大夫伤于谗者,非独一己伤困于谗,谓大夫伤听谗言之乱政,故其辞屡言乱,而深望君子能察而止之。”又引《诗测》曰:“始未尝不知其为谮言也,但欲兼听并观,姑涵容之以为御下之术,迨涵之既久,遂为谮言所化矣。始未尝不知其为盗言也,但欲调停中立,姑盟约之以消羽党之风,迨盟之既屡,遂为盗言所夺矣。盖正言不若盗言之甘故也。”在这一章里,诗人凡三言“乱”,而“乱是用长”“乱是用暴”“乱是用”,言之历历,明白指出其责任则皆在于“君子”。“君子”之信之愈深,才终于釀出乱子。《诗测》的两个“始未尝不知”,本为“君子”粉饰,但其“知”而姑息,而听之信之,实在客观上已说明了“君子”的愚不可及。在这一章里,诗人怒过而思,更多的已是理想性上的痛苦的反刍。

下面两章接着用“兴而比”的手法,深怨君子,归咎下流。诗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寝庙,本是王祭祀祖先之所,居中朝之左,王于国之大事如聘亨、命官等俱在此处举行,所以古人认为兴建寝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诗人以此引出所咏,意思是说:(君子)你可以修造寝庙,可以筹划大政,他人的居心如何,当然能够揣测得到的了;即使他狡诈为兔,一遇上犬也必然会被捕获的。潜台词则为:你怎么一遇谗人,就不辨忠奸而昏眊至此!

后面又说:“荏染柔木,君子树之。”《毛传》《郑笺》以柔木为好树木,朱熹更具体地说是桐梓之类的树木。其实,这树木柔弱的、左右随人的体性,正是由于人使之如是的,它是按照人的意向成长的。所以诗意仍是:(君子)你既然可以种植培养“柔木”,也理所当然能理解流言蜚语之所由产生,辨识它的真假和目的了吧。可悲的是,对于那些夸夸其谈的大话,和那些十分动听的谗言,你为什么竟看不出是善于逢迎的坏人厚颜无耻地张口乱说的呢?语极辛辣。

最后一章说:“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朱熹以为“此必有所指矣,贱而恶之,故为不知其姓名,而曰何人也”(《诗集传》)。陈子展说:“写其形象,显露特征。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当时写实,今不可考矣。”(《诗经直解》)总之,诗人对于那个谗人是熟悉的,怨恨也极深刻。如果说本篇的前五章还勉强有点含蓄的味道,那么这第六章就连那一点含蓄的味道也都丢尽,而简直像是面对谗人的诅咒了。诗人集中地揭露谗人的阴贼的心性和伎俩,如闻切齿之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