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阳城赋 刘禹锡 |
释义 | 山阳城赋〔1〕并序 山阳故城,遗址数雉〔2〕。四百之运,终于此墟。裔孙作赋〔3〕,盖闵汉也〔4〕。词曰: 我止行车,陨涕于山阳之墟。是何苍莽与惨悴,春陵之气焉如〔5〕?踣昌运于四百〔6〕,辞至尊而伍匹夫。有利器而倒持兮,曾何铓刃之足舒〔7〕。懿王迹之肇基〔8〕,暨坤维之再敷〔9〕。邈汜阳与鄗上〔10〕,恍蛇变而龙摅〔11〕。痛人亡而事替〔12〕,终此地焉忽诸〔13〕! 嗟乎!积是为治,积非成虐〔14〕。文景之欲,处身以约,播其德牙〔15〕,迄武乃获〔16〕。桓灵之欲,纵心于昏,爇其袄焰〔17〕,逮献而焚〔18〕。彼伊周不世兮〔19〕,奸雄乘衅而腾振〔20〕。物象漼以易位〔21〕,被虚号而阳尊〔22〕。终世殚而事去〔23〕,胡窃揖让以为文〔24〕? 呜呼!维神器之至重兮〔25〕,盖如山之不骞〔26〕。使人得譬乎逐鹿〔27〕,固健步者所先,谅人事之云尔〔28〕,孰云“当涂”之兆也自天〔29〕? 乱曰:久矣莫可追!升彼墟兮噫嘻〔30〕!躅遗武兮〔31〕,贻后王之元龟〔32〕。 注释 〔1〕山阳城:在今河南修武县。汉献帝刘协废后,封山阳公,居此。 〔2〕雉: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裔孙:世系较远的后代。 〔4〕闵:通“悯”。 〔5〕舂陵:汉南阳白水乡,后改舂陵县,刘秀起兵处。 〔6〕踣(bó):跌倒。 〔7〕曾何:怎么能够。 〔8〕懿:美好。肇基:开创帝业。 〔9〕暨坤维之再敷:到再造国家。 〔10〕邈:遥远。汜阳:汜水之阳。鄗(hào)上:地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境。 〔11〕恍:依稀。蛇变:指刘邦大泽斩蛇事。龙摅(shū):飞龙上天。 〔12〕替:更换。 〔13〕忽:迅速。 〔14〕虐:灾祸。 〔15〕德牙:善政的种子。牙,通“芽”。 〔16〕武:汉武帝。 〔17〕爇(ruò):烧。袄焰:隐隐燃烧的火。 〔18〕逮:及。献:汉献帝刘协。 〔19〕伊:伊尹。周:周公姬旦。不世:不世出,并非代代都有。 〔20〕衅:破绽。腾振:跳得很高。 〔21〕物象:事物形貌。 〔22〕被虚号而阳尊:皇室徒拥尊号。 〔23〕世殚而事去:帝位丧失。 〔24〕文:文饰。 〔25〕神器:帝位。 〔26〕骞:亏,损。 〔27〕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28〕谅人事之云尔:都不过取决于人事罢了。谅,委实。 〔29〕“当涂”之兆:东汉末年政治预言“代汉者当涂高”。“涂”,通“途”。当路而高,指皇宫前魏阙。曹操时封魏王,指魏将代汉。 〔30〕噫嘻:叹息声。 〔31〕躅:踏着。遗武:前人足迹。 〔32〕元龟:大龟。 鉴赏 刘禹锡,字梦德,洛阳人。大历七年(772)生于江南。少时求学于著名诗论家僧皎然,聪明好学,获“孺子可教”之赞。22岁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应淮南节度使杜佑征辟,充掌书记。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积极参与王叔文变法,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宰相杜佑共同主持国家财政,并参与重大问题的谋议,一时有“二王刘柳”之称。变法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又因玄都观诗案再贬连州等。大和二年,回京为主客郎中,迁集贤殿学士。出为苏州刺史等。返回洛阳,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后人称他为刘宾客。会昌二年(842)卒,享年71岁。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诗歌包括讽刺诗、咏史诗和向民歌学习的乐府小诗等。诗风豪放逸丽,清新自然。其中民歌体诗质朴明快,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禹锡散文成就也较突出。有赋11篇,题材广泛,立意较高,思想通脱。行文多议论和作者的政治家气质相关。有《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朋党相争,宦官专权,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尤为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皇帝昏庸和麻木不仁,日以荒淫纵欲为事,以致朝廷纲纪大坏,国势日颓。士大夫阶层中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人物,忧心如焚。他们有的廷争切谏,有的婉转讽谕。刘禹锡在对前朝历史严肃深沉的反思中,努力探索造成这种危局的基本原因。他一方面在政治生活中作积极的努力,另一方面,借助于辞赋这种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有鲜明讽谕特征的文体,通过借汉说唐的做法,从总结汉王朝兴衰盛替规律出发,给当代帝王提供经邦治国的历史借鉴。《山阳城赋》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山阳城离刘禹锡的家乡洛阳不远。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居住于此。到中唐时代,山阳故城只剩下一片废墟。序称:“裔孙作赋,盖闵汉也。”“闵汉”为本篇立意之所在。 正文共四段。第一段主要是“闵”汉朝四百年基业毁于一朝。第二段主要是“闵”汉朝为奸雄所乘。他认为一个朝代的兴亡总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汉朝的灭亡,表面上是奸雄窃国篡政,实际上是帝王自身“纵心于昏”所致。第三段主要“闵”世人不察汉朝灭亡的原因。汉朝究竟为什么会灭亡的?传统的说法总是归于天意。汉末流行的谶语说:“代汉者当涂高”,好像一切都是由天命安排好的。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以简练精警的语言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谅人事之云尔,孰云‘当涂’之兆也自天?“决定国家兴亡盛衰的关键是在人事而不在天命。第四段主要是“闵”汉朝的灭亡已不可挽回,只能把惨痛的教训留给后人。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向当朝统治者提出了委婉而严肃的忠告,具有鲜明的讽谏意义。 在艺术方面,本赋有两个特色。一是借古说今。二是对比。本赋基本上是采取对比行文的方式来写的。一为盛衰对比,这在正文的第一段表现得十分明显。二是“积是为治”与“积非成虐”的对比。正文第二段以文景、桓灵为两极,从君主的立身处世设比,来说明“谅人事之云尔”的深刻道理。触目惊心的史实,足以给任何一位后代帝王以雷鸣电击般的强烈震撼,启发他们从前代的世运变迁中吸取教训。为了加强对比效果,作者十分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形象性。其次,作者遣词用语精当传神。另外,句意的贯通与曲折,句式的斟酌与变化,语气的扬抑与错综,都使文章开卷舒合,起伏顿挫,贴切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内蕴。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