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石 韩愈 |
释义 |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鉴赏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辞徐州张建封幕职,在洛闲居候调时游洛阳北面惠林寺作此诗,具体时间是旧历七月二十二日。诗以首二字为题,写其与友朋李景兴、侯喜等黄昏投宿山寺及翌日遍游山水的经过。 前四句写雨后之黄昏,到寺所见。“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山寺暮色情景宛然,闻一多有“黄昏中织满蝙蝠的翅膀”(《口供》),意象即类此;“芭蕉叶大栀子肥”传“雨足”之神,“肥”、“大”二字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为元好问所赞赏。继四句写寺僧的接待。先是参观寺庙,最有看头的是壁画,因为时已入夜,所以燃灯观看。僧人介绍称是“古壁”,可见壁画出自前朝人手(大约是六朝吧)。韩愈虽不信佛,但客随主便,从“所见稀”的口气看,他对壁画艺术还是颇为欣赏的。接着便是用饭,寺庙待客是素席,是粗茶淡饭,但山行走了那么多路,到寺又参观了好一阵,饥者易为食,加之寺僧之热情,就吃得饱饱的。“夜深”二句写宿寺之夜的感受。从诗句可以意会,刚睡下时,山中还是虫声卿唧,氛围十分幽静;夜深时分,虫声绝响,而半轮下弦月从岭头升起(谚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境界更清幽,尤其令人陶醉。 以下写离寺山行,“天明独去无道路”句的“独去”是就寺僧未能远送而言,不是个人独行(同行还有“吾党二三子”),“无道路”是就大雾弥漫而言,不是无路可走。总之早行之初是在浓雾中出入高下,摸索前进,直到太阳出来,才穷尽烟霏。此时“山红涧碧纷烂漫”的明丽景色就扑入眼帘,带着山中特有的湿度;“时见松枥皆十围”,既表明山林的古老原始,也表明视野在不断变化。山行中最愉快的是看到山中之矿泉清水,杜甫这样写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佳人》)脱鞋蹚过溪水,不但不成其为麻烦,简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赤足行于清凉的涧水中,听水声淙淙,任清风拂衣,整个身心都陶醉了。 最后四句抒发感想,揭示全诗的主题,“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黄昏对景、灯下观画、疏粝疗饥、夜深赏月、清早山行、赤足蹚水乃至这次出游的全部经历,而后用“自可乐”三字加以肯定,同时又用“局束为人 《山石》在韩愈诗中不属于险怪,而属于文从字顺一路,在“以文为诗”方面表现则相当突出。全诗完全按行程顺序叙写,有如游记。既详记游踪,复能诗意盎然,盖诗人非常善于选材,善于捕捉景物在特定时间、天气中呈现的不同光感、色感、质感。全诗单句散行,一反初唐四杰以来七古间用骈偶的做法,避免了可能由此导致的圆熟和疲弱之病,以及古风特殊韵味的丧失。全篇无一律句,是有意识运用了与律句相区别的三字脚——“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所以虽平声一韵到底,却无平板疲弱之感。近人陈寅恪谓韩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者(《论韩愈》),此诗即为著例。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