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山有扶苏 诗经
释义

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1〕,乃见狂且〔2〕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1〕子都:古代的美男子。下文的“子充”也类此。

〔2〕狂:狂愚拙笨。且(jū):从闻一多说注为“者”。“狂者”,诗中女子对其所不爱的男子的称呼。

鉴赏

这首诗以青年女子的口吻述说她对自己婚姻爱情的不满情绪,表现了春秋时期劳动妇女要求自由恋爱、自己选择爱人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两章,各章章法结构相同,只换少许字句。每章的前两句都是起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四句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视野,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茂盛葱茏的自然景物画面:高高的山上,生长着枝繁叶茂、挺拔高大的扶木、松树;低湿的沼泽里,开放着鲜艳美丽的荷花和枝蔓舒展的红草。山光水色,红绿相映,好一幅开阔、清新的自然风物画面!然而,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一般的眼前之景和身旁之物,而是一组具有深刻民俗内涵的自然物象。作为诗歌的起兴机制,它的深层结构是一种由悠远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起来的、用以表现婚姻爱情内容的隐喻象征系统。山和泽(隰)是被人们用来象征人类社会男女性别的一组对立物象。山喻少男,泽(隰)喻少女(见《易传·说卦》)。这首诗以高山上的扶木、松树象征男子的强壮健美;用沼泽中的荷花、红草隐喻少女的娇艳美好。天地万物的生化繁衍是那样的巧妙和谐,这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类来说,不啻是一种关涉自身的重要启示。茫茫的阴阳交合、两性运行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男女情爱是那样相类似、相一致,从而成为一种观念内容,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这句诗所描绘的,正是兴起女主人公爱之情思的自然之物,它为女主人公抒发爱情胸怀建构了一种廓大的心理背景。“哪一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一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序》)诗中这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在自然景物的感发、触动下,拨起了追求美好爱情的心弦。她渴望着纯真幸福的爱情生活,要求得到称心如意的情郎。然而,现实生活中,她的遭遇又如何呢?从女主人公的述说中我们了解到,她这种天经地义的爱情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在诗歌中,她满怀惆怅和怨愤地发出了“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激切呼声。“子都”“子充”都是当时美男子的名字。“子都谓容貌之美”,“子充谓性行之美”(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在诗中他们成为具有模糊语义的不确定对象,代指姑娘心目中理想爱人的标准。“狂且”“狡童”分别有轻狡、狡黠之意,这里代指女子所不喜爱的男子。这四句诗,是女主人公述说她在爱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她没有遇到形貌昳丽、情投意合的美男子,而活动在周围、追求她的尽是些轻狂、狡黠的男子。因此,她责怪命运的不公,发出不平的呼喊。

清人陈奂把每章的前两句标为“反兴”(见《诗毛氏传疏》),是很有道理的。诗歌正是以女主人公理应得到并充分享有的美好爱情生活与她在爱情遭遇中求而未得的现实处境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这位年轻姑娘对美好爱情的强烈追求和热切向往。从她那天真无邪、直率大胆的爱情表白中,我们不是可以触摸到她那纯洁、朴实的美丽心灵吗?她选择爱人,不以财产、门第为附加条件,而是更看重形貌的漂亮和心灵性格的契合,把爱情看作纯粹是一种“主观的爱好”(恩格斯语)。她的择偶标准,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性爱意识的因素,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的觉醒和爱情婚姻领域中新的人性审美关系。

这首诗语言浅近而意境深远,情感真切而蕴涵丰富,读来清新隽永,别有情趣。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8: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