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戎 诗经 | ||||||||||||||||||||||||||||||||||||||||||||||||||||||||||||||
释义 | 风·秦风 小戎
注释 〔1〕小戎:古代一种轻小的兵车。(jiàn):浅。收:车厢底部后面的横木,也叫轸(zhěn)。 〔2〕楘(mù):车辕上的箍,用皮条做成,既以加固,又作装饰。梁辀(zhōu):车辕。 〔3〕游环、胁驱:驾驭车马的两种用具。游环即靷环,在中间两匹服马的背上,因可移动,故称游环。胁驱即两旁骖马的缰绳,通过游环联在靷上,因当服马胁部,故称胁驱。 〔4〕阴:车轼前用以掩轨的横板。靷(yǐn):引车前行的皮带。鋈(wù):白金。续:指联靷之环。这句说小戎装饰考究,就连阴板处的靷环都以白金为饰。 〔5〕文茵:车上的虎皮坐褥。畅:长。 〔6〕骐: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zhù):后左足为白色的马。 〔7〕言:语助,无义。君子:妇人对丈夫的称呼。 〔8〕据说好玉以手按之并不凉,这是说丈夫性情温和。 〔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西戎人所居。 〔10〕心曲:心窝,心坎。 〔11〕孔:很。阜:大。 〔12〕(liú):亦作“骝”,赤身黑鬣的马。中:中间夹辕的服马。 〔13〕(guā):身黄嘴黑的马。骊(lí):纯黑色的马。骖:服马两旁的马。 〔14〕龙盾:画着龙的盾。合:指二盾合载。 〔15〕觼(jué):有舌的环,用以联骖马内侧的缰绳。(nà):骖马内侧的缰绳。 〔16〕邑:指西方的边邑,即西戎地区。 〔17〕驷:不披甲的四匹马。群:合群,协调。 〔18〕厹(qiú)矛:三棱形的矛。(duì):矛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 〔19〕蒙:读为“厖(máng)”(从高亨说)。伐:通“瞂(fá)”。蒙伐:大盾。苑(yuàn):花纹。 〔20〕(chàng):装弓的袋子。膺:胸,此指弓袋的正面。 〔21〕:用作动词,作“藏”讲。这句说把两把弓交叉地放在弓袋里,就是一个弓背向左,一个弓背向右。 〔22〕闭:通“柲(bì)”,弓檠(qíng),辅正弓弩的器具。绲(gǔn):绳。縢(téng):约束,捆。 〔23〕厌(yān)厌:安静、稳重的样子。 〔24〕秩秩:聪明多智的样子。德音:好声望。 鉴赏 据《毛诗序》所述,这首诗产生于秦襄公讨伐西戎之时,它以一个妇人的口吻,表示了对驾驭兵车随襄公出征的丈夫的思念。秦襄公是春秋时秦国的创立者,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休,于是襄公奉王命备兵甲以讨西戎,从而领有西周王都周围几百里的土地,使秦国人民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了解这一历史背景与秦襄公其人,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十句四十字。每章都是前六句赞美秦国兵车的精良,后四句抒发对驾车出征的“君子”的思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把这似不相干的两项内容牵合到一起?看来还是宋儒朱熹本《毛诗序》的“美襄公”说所作的解释较为合理。朱熹说:“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与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其勇于赴敌而无怨矣。”近年有人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诗教”,此诗表现了妇人怨恨战争、酷望和平的情绪。酷望和平的情绪固然有,但怨恨战争的情绪则看不出。如果作者以秦襄公讨伐西戎的战争为不义,何必用那么多的笔墨夸耀兵车装备的精良呢? 应该注意,这三章诗尽管都是夸耀兵车和思念征夫两项内容,但是并不雷同。首章,妇人叙述丈夫“驾我骐”奔赴西戎,每当想起丈夫对她“温其如玉”,她就不由得“乱了心曲”。次章,妇人想象丈夫“六辔在手”驾驭兵车征战边邑的情景,不禁发问她的丈夫“方何为期?”表达了早日平定西戎的渴望。末章,妇人憧憬解甲息兵的一天,那时候“驷孔群”,“交二弓,竹闭绲縢”,她那“厌厌良人”也将建功立业,带回“秩秩德音”。由此可见,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应该说是这首诗的特点。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