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采葛 诗经 |
释义 | 采葛 《诗经·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鉴赏 《采葛》是一首怀人的诗。诗人想象自己的意中人正在采葛,或在采萧、在采艾,借以抒发怀想之情。诗人自己呢,或在征战途中,或在外地做工,从诗中很容易看出,他无时不在思念着家乡亲爱的人儿。三个反复出现的“一日不见”,就表明思念之切、思念之苦,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体会到,远离家乡、远离亲爱的人儿,是多么孤单、寂寞,此时,想想自己的意中人或在采葛,或在采萧,唱着山歌,说不定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呢,游子的心里又是多么可意温馨。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我以为有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欣赏。其一是合理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作者抓住“离别苦”这个普遍的心理,加以扩大,一日不见,就有三月、三秋、三岁那么长,一日与三月、三秋、三岁相比,前者短,后者长,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烈;而由三月而三秋、三岁,语意步步递进,情感步步发展,夸张的程度由小而大,表明了相思的程度久而益深,达到了表现对意中人热烈的惦爱的艺术效果。 其二,“一日不见”三次迭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丝丝入扣的艺术境界。“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至此戛然而止,思念的程度仿佛达到最高限,犹如紧绷的琴弦,再拉紧一点就会断掉一样。然而,由于有如三月、如三秋的铺垫,我们至此好像走进了一个更深远的意境,我们感到,诗人的思维远远没有停止,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不尽的时间,一个不尽的空间…… 从以上两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思念之情表白得相当大胆、率真、诚挚、热烈,在这里,并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也没有半点的无病呻吟,这也是本诗作的鲜明特色。 《采葛》是一首民歌,很显然,属于男女言情之作,而这也是《诗经》中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诗经》开篇便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男恋女之歌——《关雎》。我个人以为,《诗经》能流传下来,主要就是有这类言情诗大量存在的缘故,至少也是原因之一:《卷耳》《汉广》《摽有梅》《静女》《木瓜》等,它们读起来是多么有滋有味啊!“一日不见如三秋”,流传了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俗语,可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鲜活,想起来又是那么令人心绪不宁,激动之情难以抑制,每每感到其表现的形象真切。诸如此类动人的诗作,优美的诗句,将千古流传,像希腊罗马的神话那样,永葆自己的青春,散发永久的艺术魅力。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首好歌唱得流行以后,再好的歌唱家也没有第一个演唱者唱得那样有滋有味,至少听众的感觉是这样。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或者相类似的内容呢? 这类文字表现在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就远不如这源头之泉水来得这样欢快、这样鲜活,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也从反面说明它们存在的合理,流传的弥足珍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