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孤雁赋 薛蕙 |
释义 | 孤雁赋并序 孤雁感物也。涡水上有孤雁〔1〕,随人家畜鹅鹜辈以取食。人或逐之,辄飞去。入左右洲渚间,然终不远也。予游城西,有野人指示,予心恻然伤焉。因作赋云: 遵长河之峻阪〔2〕,出城隅以西徂〔3〕。望鸿雁于河涘〔4〕,伫彷徨而独居。容貌憯以愁悴〔5〕,音凄怆而号呼。 伊斯鸟之嘉淑〔6〕,产异质于幽荒。体贞信之至性,动静一其有常。固羽族之殊特,众鸟孰可与比伉〔7〕?故其行不失时,止必择所,候暖北逝,先寒南下。既冒险而涉危,曾不恤夫勤苦〔8〕。 惟众鸟之多智,曰庇生之得宜。弗一遘于艰难〔9〕,羡暇豫之无期〔10〕。或巢山巅,或游海涯,奋首虹霓,濯翼天池〔11〕。托户牖之巍巍,下民莫得以或窥。足无虚跖,翼不勤飞,资饮啄于寻丈〔12〕,迁徙弗逾乎旬时。 何斯鸟之劬劳〔13〕,增荼毒其曷已〔14〕!将材质之不伦〔15〕,固天命之难俟〔16〕。瞻北都与南国,念室家之靡止〔17〕。道路夐以辽远〔18〕,间一岁而万里。 复有群侣中迷,雄雌死别,目骇魂惊,飞沉隔绝。始回遑而不进〔19〕,终踌蹰而永诀。尔乃背云路〔20〕,下绪风〔21〕,依沮洳〔22〕,潜蒙茸〔23〕。捐燕越之故思,甘愁苦而终穷。虽六翮之尚在,欲北归其焉从? 于是沦形晦迹〔24〕,亡精失志,牢落远迁〔25〕,踯躅无寄。痛众雏之一隔,慕同类之难值〔26〕。伺晨凫而朝征〔27〕,逐 若乃阳律毕谢〔37〕,阴气时作,天清日迥,草木枯落。明月出兮皎皎,野露皓以漠漠。恋南游于朱崖〔38〕,怀北栖乎玄朔〔39〕。魂魄疏而怵惕,顾形影之寂寞。吐哀响之嘹唳〔40〕,志激昂而将跃。动幽谷之虚籁〔41〕,停高门之晓柝〔42〕。闻之者怊怅而自怜〔43〕,见之者歔欷而不乐。 嗟斯禽之可哀,象羇旅而无朋〔44〕。因昆虫之同感,未若斯人之有情。泛游观而历兹,忽容与而不行〔45〕。咏鸿雁于周诗〔46〕,泣涕下而沾缨。览万物之参错,悟大化之合并〔47〕。相吉凶与忧喜,终同归于杳冥〔48〕。齐百虑于一致〔49〕,孰云天道之不平。 注释 〔1〕涡(guō)水:淮河支流,在安徽省西北部。 〔2〕遵:沿着。峻阪:高坡。 〔3〕徂(cú):往,行。 〔4〕涘(sì):水边。 〔5〕憯(cǎn):同“惨”,惨痛。 〔6〕嘉淑:美好。 〔7〕比伉(kàng):犹比偶,谓同游。 〔8〕曾(zēng):乃,竟。 〔9〕遘(gòu):遭遇。 〔10〕暇豫:悠闲逸乐。 〔11〕濯(zhuó):洗涤。天池:指海。 〔12〕资:供给。寻:八尺。 〔13〕劬(qú)劳:劳苦,劳累。 〔14〕荼毒:毒害,残害。曷:何。已:止。 〔15〕不伦:不类。 〔16〕俟:等待。 〔17〕靡:不。 〔18〕夐(xiòng):通“迥”,远。 〔19〕回遑:同“徊徨”,犹彷徨。 〔20〕云路:云间。 〔21〕绪风:残余的风。 〔22〕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 〔23〕蒙茸:乱草。 〔24〕沦形晦迹:隐藏形迹。 〔25〕牢落:无所寄托。 〔26〕慕:思念。值:逢。 〔27〕凫:泛指野鸭。 〔28〕 〔29〕卑湫(qiū):低洼的水潭。 〔30〕林坰(jiōng):遥远的郊野。 〔31〕潢污:停聚不流的水。 〔32〕营:谋求。 〔33〕迫:逼近。惸(qióng)惸:孤独无依之貌。 〔34〕矰缴(zēng 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矰:拴着丝绳的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35〕隼(sǔn):即鹘,一种凶猛的鸟。 〔36〕婴:缠绕。 〔37〕阳律:阳气。 〔38〕朱崖:即珠崖,古郡名,治所在今广东琼山县东南。此处泛指南方。 〔39〕玄朔:泛指北方。 〔40〕嘹唳(lì):形容声音响亮而漫长。 〔41〕虚籁:自然界的音响。 〔42〕柝(tuò):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器物,此指击柝声。 〔43〕怊(tiáo)怅:失意之貌。 〔44〕羇(jī)旅:亦作“羁旅”,作客他乡。 〔45〕容与:迟缓不前之貌。 〔46〕周诗:指《诗经·小雅·鸿雁》篇,《诗序》说是赞美周宣王能安集离散的“万民”,使得其所。 〔47〕大化:自然界的变化,亦指人生的变化。 〔48〕杳冥:极远之处,此指死后所居之所。 〔49〕齐:整治,集中。 鉴赏 薛蕙(1489—1541),字君采,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后起官,改吏部考功郎中。世宗嘉靖初,以议大礼获罪下狱,寻复职。又遭谗,遂解仕归。学者重其学行,称西原先生。著有《考功集》十卷,又有《西原遗书》等。 雁是候鸟,冬日南飞,春天北返。它们的那种“长怀河朔路,缅与湘汉违”(颜延之《归鸿诗》)的绵绵乡思,那种“轩翥鼓翼,抗志万里”(成公绥《鸿雁赋》)的傲岸个性,那种“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羊祜《雁赋》)的贞信精神,那种“忽颓落而离群,旅朋惊而鸣逝”(曹植《离缴雁赋》)的失群之悲,常常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薛蕙《孤雁赋》亦是一篇颇负盛名的咏雁之作,是借孤雁以寄托“羇旅而无朋”的愁思的。 薛蕙生活于明正德、嘉靖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日渐败坏。皇帝昏庸无道,穷奢极欲。如武宗四出巡游,荒淫无耻。薛蕙因谏武宗南巡,受到杖责。世宗迷信道教,经年不朝。嘉靖初年,围绕其继统之事,朝廷掀起所谓“议大礼”的轩然大波,薛蕙亦卷入其中。对于“议大礼”的是非曲直,至今仍有争论,我们毋需管它。我们只需知道,薛蕙的数万言书奏,触怒了世宗,由此而遭下狱之祸。赦出后,又蒙冤诬。接二连三的打击,使这位骨骾之士心怀郁结,解仕而归。气质和个性,使他在备受迫害之后,便痛感自身的孤危。于是见孤雁而感物寄情,原是事出有因的。赋前有序。首句即标其目,明其志,定下了全赋的基调。接着交待赋孤雁的缘由。序文叙写简洁而情韵流溢,并非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孤雁与鹅鹜同侪,随而取食,人逐而逝,又不能振翮远去的愁惨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作者睹孤雁思自身,不由“恻然伤焉”,引出大段赋文。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个自然节为第一部分,第五、六、七自然节为第二部分,第八自然节即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赞美鸿雁的品质和美德。依照自然节分作四层来写。第一层写自己按照“野人指示”,出城而西,沿长河寻觅观望鸿雁。通过自己的耳闻目接,从彷徨的神情、愁惨憔悴的容貌、凄怆悲号的声音几个侧面,为孤雁绘制了一幅凄惶独居图。与前面序文部分互相发明,加深了人们对孤雁的哀怜之情,为下文对其品德的赞美,作了很好的导入。 大凡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物的赞美,方法有二:一是直接的正面的赞美,二是反用他物形成对比。此赋融此二法于一体,在第二、三两层中,先写鸿雁固有的“异质”与“至性”,再将“庇生之得宜”的众鸟与之对比。对于鸿雁的“嘉淑”,在其他作家的诗赋作品亦有所咏。作者将这些零散的咏赞集中起来,在其赋中对雁作了总体的赞美。接着完成了对鸿雁形象的塑造,使其“殊特”的品质立体化。那么众鸟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惟众鸟之多智,曰庇生之得宜。”这是对众鸟德行的典型概括。而所谓“多智”、“得宜”,显然名褒实贬,明扬暗抑。通过对鸿雁的正面赞美和对众鸟的反面贬抑,更加肯定而突出了鸿雁的“殊特”的品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那么,鸿雁为什么这样“劬劳”,来增加自己永无休止的痛苦呢?作者在第四层作了回答。“将材质之不伦,固天命之难俟。”原来是上天使鸿雁与众鸟具有不同的材质。将材质与天命联系起来,是对鸿雁更高层次的赞美。鸿雁遵照天命,瞻望前程,不辞道路辽远,不计岁月久长,时刻思念着家乡,翱翔于北都与南国之间,这是一种“殊特”的美德。 如果说第一部分写的是鸿雁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形象的话,那么第二部分,作者即掉转笔锋,写其在特殊遭遇下的处境。实际上,前面的诸多赞美都只是为这里写失群之苦作铺垫。作者是分三层展开描述的。第一层写刚刚离别的情形。第二层,对孤雁沦形晦迹的生活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孤雁精神上的怅然若失、无所寄托,众雏相隔、同类难逢的孤单落寞,与野鸭 第三部分是作者寄情思,抒感慨,亦即对赋序中的“恻然伤焉”作进一步的发挥。“嗟斯禽之可哀,象羇旅而无朋。因昆虫之同感,未若斯人之有情。”直接点明题旨,与序文首句呼应。作者在极力描绘孤雁失群的愁苦之后,托出自己的身世之悲,借物缘情,即物即人。那万千辛酸甘苦涌向心头,于是只好徘徊徜徉,对孤雁也不忍卒观了。 要之,薛蕙是一位“行己峻洁”的人。赋中泼墨淋漓,极力描绘孤雁失群之苦,以象征自身的“羇旅而无朋”,并非是一味诉苦,缺乏骨气。作者在第一部分即指出鸿雁与众鸟在品格上的不同。在第二部分又指出它“延性命以苟存,非初心之所营”,“吐哀响之嘹唳,志激昂而将跃”,暗示其在“沦形晦迹”之时仍然心存远志,这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表现。赋末所说“齐百虑于一致,孰云天道之不平”的话,是正意反说、婉而多讽。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