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道观内柏树赋 魏徵
释义

道观内柏树赋并序

魏徵

玄坛内有柏树焉〔1〕,封植营护〔2〕,几乎二纪〔3〕;枝干扶疏〔4〕,不过数尺。笼于众草之中,覆乎丛棘之下。虽磊落节目〔5〕,不改本性,然而翳荟蒙笼〔6〕,莫能目伸达也。惜其不生高峰,临绝壑,笼日月,带云霞,而与夫拥肿之徒〔7〕,杂糅此地。此岂所谓方以类聚〔8〕,物以群分者哉!有感于怀,喟然而赋,其词曰:

览大钧之播化〔9〕,察草木之殊类。雨露清而并荣,霜雪霑而俱悴。唯丸丸之庭柏〔10〕,禀自然而醇粹〔11〕。涉青阳不增其华〔12〕,历玄英不减其翠〔13〕。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14〕。干霄汉以上秀,绝无地而下临〔15〕。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16〕,秉四时而一心。

灵根再徙〔17〕,兹庭爰植。高节未彰,贞心谁识。既杂沓乎众草〔18〕,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19〕,志耿介其何极〔20〕。若乃春风起于末,美景丽乎中原。水含苔于曲浦〔21〕,草铺露于平原。成蹊花乱〔22〕,幽谷莺喧。徒耿然而自抚〔23〕,谢桃李而无言〔24〕

至于日穷于纪〔25〕,岁云暮止〔26〕。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顾众类之飒然〔27〕,郁亭亭而孤峙〔28〕。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29〕。聊染翰以寄怀〔30〕,庶无亏于善始〔31〕

注释

〔1〕玄坛:道教的斋坛。

〔2〕封植:栽培。营护:护理。

〔3〕纪:十二年。

〔4〕扶疏:繁茂。

〔5〕磊落节目:柏树多节,有体态,气格不凡。磊落:众多之貌。树木枝干交接之处为节,纹理纠结不顺的部分叫目。

〔6〕翳荟蒙笼:四字义近,指为杂草所遮掩。

〔7〕拥肿之徒:不成材的树木。拥肿:同“臃肿”。

〔8〕方以类聚:同类事物相聚一处。

〔9〕大钧:天,大自然。播化:播植培育、广生万物的意思。

〔10〕丸丸:圆直的样子。

〔11〕醇粹:精纯不杂。

〔12〕青阳:春天。

〔13〕玄英:冬天。

〔14〕新甫:山名,在今山东。

〔15〕绝:跨越。无地:极深沟堑。

〔16〕千祀:千年。

〔17〕灵根:神根。

〔18〕杂沓:众多纷杂。

〔19〕王孙:王者的后代。

〔20〕耿介:正直。

〔21〕曲浦:弯曲的水边。

〔22〕成蹊花乱:踏春人多,花下成径,花叶零乱。

〔23〕耿然:光明正直。自抚:自爱。

〔24〕谢:退逊,不如。

〔25〕日穷于纪:十二月。

〔26〕岁云暮止:岁暮的意思,“云、止”均语助词。

〔27〕飒然:凋零之貌。

〔28〕郁:旺盛之貌。亭亭:挺直之貌。孤峙:特立。

〔29〕俪:并、比。

〔30〕染翰:书写。

〔31〕庶:表示希望的副词。

鉴赏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巨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入唐,为太子李建成官属。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累官至门下侍中,封郑国公。对贞观之治有巨大的贡献。著述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留传下来的还有若干首诗及一些政治性的散文。《道观内柏树赋》是他现存唯一的一篇赋。这篇赋的写作年代已不可考,据推测,大约是隋大业十三年(617)“从密来京师”后不久写的。理由有二:玄坛离长安不远,是道家的斋坛。魏徵早年曾做过道士,所以初到长安,游历这个由隋炀帝亲自命名的道观的可能性很大。第二,他随李密以来,因出身孤贫,“久之未知名”(《新唐书》卷九六),壮志难酬,抑郁不乐,这和赋中描写的柏树形象很相近。

在中国文化史上,松柏很早就被赋予一种人文特性,成为一种高傲不屈的独立人格的象征。如果说《诗经》中“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松柏有挺,旅楹有闲,寝成孔安”还仅是对作为自然树木的松柏的赞美的话,那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柏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矣”,就已经是对一种精神意志的赞颂。《礼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更是将松柏直接比况于人类。在文学作品中,写松柏最早最好的恐怕要数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恒端正。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全诗用比兴手法写出了有理想有抱负之士守志不阿的节操,表现了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左思《咏史》中写的“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涧底松”的形象,显然影响了魏徵的这篇《柏树赋》。就赋体而言,我们能见到最早的要数左思亡妹左棻的《松柏赋》,但这篇赋仅描述了松柏的形象,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情感之起落、意象之蕴藉方面都不能同魏徵相比。因此,魏徵《柏树赋》是第一篇生动地描绘了柏树的形象,并注入了一种顽强的生命意识的赋体作品。

文学,就我们的认识而言,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的高度自觉。魏徵是怀着远大的志向参加瓦岗军的,但在李密军中及入唐之初,并未得到重用,他的心情无疑是愤愤不平的,然而他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始终坚信不疑。赋中柏树的意象正反映了作者这样的心理历程,它是魏徵人格和抱负的写照。赋前有一段序,讲的是在玄坛内有棵长了二十多年的柏树,枝干瘦劲,高不过数尺,笼盖在杂草丛棘之中,艰难地生长着。他对此深感惋惜,如果这庭柏生于高峰绝壑之上,披戴着日月的光辉和云霞的艳丽,那该是另一番英姿了,于是就有了这篇赋。赋的正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庭柏应该有的形象,第二层写庭柏的不幸遭遇和孤寂的心情,第三层歌颂庭柏在险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度。

作者从对比写起,“览大钧之播化,察草木之殊类”,大自然孕育了万事万物,草木也有不同的类别。眼前这棵饱圆正直的庭柏,禀赋了大自然的精华。姹紫嫣红的春天,她不增加华丽;万木萧条的严冬,她也不减损青翠,依然保持着自己郁郁葱葱的本色。然而,作为柏树,她本来应具有的形象又不仅于此:“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原”是推原其始之义,这棵庭柏本来应是高大挺拔、立足于巍峨的山顶,“干霄汉以上秀,绝无地而下临;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秉四时而一心。”向上,枝干直刺苍天;向下,高傲地俯瞰大地。她的密枝繁叶可以分散日月的光辉,也可以和云霞一起结成遮盖大地的阴翳。经历千年的风吹雨打更加茂盛,蒙受了严寒酷暑而贞心不移。这里,作者借助于想象,描写了庭柏生长所应得到的理想境界,既抒发了对庭柏超凡脱俗的品格的赞美,也深含了对它生而不得其地的惋叹。

第二层从“灵根再徙”到“谢桃李而无言”。“再徙”,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象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庭柏再一次乘着作者想象的翅膀从“高岑”徙移到“兹庭”。“高节未彰,贞心谁识”,显然,作者已借助庭柏直接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感慨了。“既杂沓乎众草,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志耿介其何极!”魏徵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的人,所以他笔下的“庭柏”迫切渴求“王孙之见知”,热情呼唤耿介之志为世所用。“若乃春风起于末……成蹊花乱,幽谷莺喧”,这是一幅色彩妍丽的仕女游春图。以其柔姿丽色炫耀一时的花花草草备受青睐,而醇粹无华的庭柏却独自忍受着冷落。“徒耿介而自抚,谢桃李而无言”,是庭柏的内心自白,她虽不免孤寂伤感,但决不附俗趋时;耿介自守,自甘寂寞!

冬天来临了,“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阴云密布、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严冬景象。这是大自然的冬天,更是人类社会大动荡的象征。这时,万花千草凋零枯尽,只有庭柏依旧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孤峙”一词,写出了“庭柏”潇洒的风度、高傲的气质。“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作者直接把庭柏比况成他理想中的仁人君子,充分表现了他对庭柏的倾慕之情,反映了魏徵对在大动荡的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最后两句“聊染翰以寄怀,庶无亏于善始”,是对庭柏的由衷期望和劝告,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勉励。魏徵的一生,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有胆有识,犯颜直谏,“帝虽怒甚,而徵神色自若”,善始善终地保持了自己的本性,实现了自己的预言。因此,《道观内柏树赋》是魏徵对生命的追求与生活的反省之整体的表白,它借柏树写出了对主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的感知。

魏徵是唐初有名的史论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文论家,他曾尖锐批评六朝以来争奇斗巧的文风,主张融合南北文学的“清绮”与“贞刚”,取长补短,创造文质彬彬的新文学。他在创作上实践着自己的理论。这篇《柏树赋》,就洗净了六朝的铅华脂粉,而别有一种淡雅的风韵,透露了初唐文风转变的信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