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应氏(其二) 曹植 |
释义 | 送应氏(其二) 清时难屡得〔1〕,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2〕,我友之朔方〔3〕。 亲昵并集送〔4〕,置酒此河阳〔5〕。 中馈岂独薄〔6〕?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7〕。 愿为比翼鸟〔8〕,施翮起高翔〔9〕。 注释 〔1〕清时:海晏河清之时,即天下太平之时。屡得:犹言多得。 〔2〕展嬿婉:谓表情意。嬿婉:多作“燕婉”,本指配偶安顺美好的形貌,引申指美好的情意。 〔3〕我友:指汝南应瑒、应璩弟兄,二人均为诗人,是曹植的好友。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自邺出发经洛阳,与应氏弟兄相会,而应氏弟兄将去北方,曹植遂作《送应氏》诗二首以送别。朔方:北方。 〔4〕亲昵:犹言亲友。昵:亲热。 〔5〕河阳:县名,治地在今河南孟县西。 〔6〕中馈:指家中饮食,也借指妻子,此指酒食。薄:谓酒食味薄不佳。 〔7〕促:使。会日:相会之日。 〔8〕比翼鸟:传说中雌雄比翼同飞的鸟,多用以比喻夫妻,此处比喻朋友。 〔9〕施翮:谓展翅。翮:羽茎,鸟翅。 鉴赏 曹植的《送应氏》共二首,这是第二首。作者在送应氏惜别的同时,表现了对朋友的深厚友情。诗由饯行“嘉会”起笔,感时事,叹人生,写宴饮,都在写惜别,写友情,甚至明志向。语淡而情厚,言近而意远,堪称佳作。 诗人一开始便感叹清时难得,嘉会不常,天地永恒而人生短暂,暗示出此次嘉会的可贵、惜别的情深。诗的首句,承前首而来。前首写洛阳一带遭董卓之乱后“千里无人烟”的萧条荒凉景象。诗人睹此惨景,心情感伤沉重,以致“气结不能言”,所以在此又感叹“清时难屡得”。其忧时之情,充溢字里行间。而人世的嘉会,本不常有,何况又值战乱之年?再说天地虽然永存,人生却如朝霜,转瞬即逝,纵然有缘相会,又能几何?因此,此次嘉会的可贵,就不言而喻了。诗人不言惜别而惜别之情,不言友爱而友爱之意,便均在言外。 中八句接写饯别,兼写情谊。先言宴集是为友人送行,亲友毕集,以明送行的盛况;置酒河阳,点明了送行的地点。四句叙写,都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衬。诗人不言友人也在惜别,却以友人不能尽情畅饮、是否因酒食味薄不佳作反诘,真是旁敲侧击,意在言外。自然诗人因惜别而不能尽情畅饮之意,也是暗含于“宾饮不尽觞”一语,这是以一概全。接言所谓“爱”和“望”,是指应氏弟兄对诗人自己而言;所谓“愧”,则是诗人自指。朋友对诗人的友爱极为深厚,这就是“爱至”,因为爱之极厚,所以对诗人的期望也极深。而诗人面对友人的挚爱厚望,感到难以克当,所以才心生愧感,足见诗人和朋友之间,不仅情深谊厚,因惜别而两情依依,而且还志同道合,互爱互勉,都对前途有所憧憬,这就将友情升华到至高境界,因而也极为可贵。 但友人终要远去北方,而山川阻隔,路途遥远,后会难期,可又无可奈何,所以诗人想与友人比翼高飞,同行远去。这是因为极为深厚的友情使诗人感佩至极,因而才如此感叹,以致有如此愿望,这就是最后一层所写。自然诗人处在宫闱,这是不可能的。但从中却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一往情深的真挚友爱,没有门第观念的平等情谊,这就是所谓“赤子之心”。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