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送应氏(其一) 曹植
释义

送应氏(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坂〔1〕,遥望洛阳山〔2〕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3〕,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4〕,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5〕,荒畴不复田〔6〕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注释

〔1〕北邙:山名,在洛阳北面。

〔2〕洛阳山:泛指洛阳周围的山峰。

〔3〕顿擗(pǐ):倒塌崩裂。

〔4〕旧耆老:旧日的老年人。

〔5〕侧足:斜着脚,此谓因路径全无,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6〕田:耕种。

鉴赏

“《送应氏》诗似作于建安十六年之前,子建时在洛阳,瑒将北行,故为之饯别而赋诗送行。”(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卷一)诗共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为送别应氏而作,但此首中却没有常见的那些抒写离愁别恨的话语(第二首方写及),而是集中笔墨描写自董卓焚掠以后,二十多年过去了,洛阳犹自一片残破荒芜的景象。在这里,诗人早年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固然很可贵,而在构思谋篇上所表现的脱略故常的精神,也是很可取的。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注又引《续汉书》曰:“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要描写偌大的洛阳如此残破荒芜的景象,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方面,以简驭繁,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二句并非总冒全篇,也就是说,以下所写的并不都是他为送应氏而“步登北邙坂”后“遥望”所见。这时望中所见的只是宫室荡然、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等“何寂寞”的景象。这一层,借“遥望”而鸟瞰洛阳,先大笔勾勒了洛阳总的面貌。不过这面貌,主要还是从环境、景物上去勾画的,主要着眼于空间。“不见旧耆老”以下四句,则转而写人事的迁化、生产的破坏。这自然不是“遥望”所可得的,而是“步登北邙坂”以前的见闻的艺术概括。“不见”二句,旧日的老人大都已经逝去,新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可见时隔已久。就这样,“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被董卓焚掠过的洛阳,犹自满目荒凉,未能恢复,其破坏之惨重,于言外可见。这里显然又暗寓时间推移的过程在内,借以进一步渲染洛阳的残破。末后六句,作者又另辟一境。他巧设了一位久出初归的游子,这位游子似即暗指应瑒,通过他的眼见、心感,再写洛阳的荒芜:面目全非,路径全无,人烟断绝,满目萧条。最后,以饱含着沉痛感情的两句结束了全诗。回首往者,悲痛而至于气塞,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情感自然不只是诗中那位“游子”的,也是诗人自己的。寓抒情于记叙,这种构思也是很巧妙的。同时,本篇也为下首抒写清时难遇、死生莫测的悲痛别情创造了谐和的环境与气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