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哀郢 屈原 |
释义 |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1〕,何百姓之震愆〔2〕!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3〕。去故乡而就远兮〔4〕,遵江夏以流亡〔5〕。出国门而轸怀兮〔6〕,甲之鼌吾以行〔7〕。发郢都而去闾兮〔8〕,怊荒忽其焉极〔9〕!楫齐扬以容与兮〔10〕,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11〕,涕淫淫其若霰〔12〕。过夏首而西浮兮〔13〕,顾龙门而不见〔14〕。心婵媛而伤怀兮〔15〕,眇不知其所蹠〔16〕。顺风波以从流兮〔17〕,焉洋洋而为客〔18〕。凌阳侯之汜滥兮〔19〕,忽翱翔之焉薄〔20〕?心 注释 〔1〕皇天:天。皇:大,美好。纯:正,常。“不纯命”即不正常。 〔2〕震:震动。愆(qiān):过失,罪咎。 〔3〕方:正。仲春:二月。东迁:向东迁移。 〔4〕去:离开。就远:到远方去。 〔5〕遵:沿着。江夏:长江与夏水。“夏水”为古水名,汉水之支流。汉水下游古称亦“夏水”。 〔6〕国门:郢都的城门。国,指国都。轸(zhěn)怀:伤心,悲痛。轸,痛。 〔7〕甲之鼌:甲日的早晨。甲,即甲日,古代以干支纪日。鼌,同“朝”。 〔8〕发:出发。郢都:楚国都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闾(lǚ):里巷的大门,此指居处。“去闾”即离家。 〔9〕怊(chāo):悲伤。荒忽:恍惚。焉:何。极:极点。 〔10〕楫:船桨。齐扬:一齐举起。容与:迟缓不前的样子。 〔11〕长楸(qiū):高大的楸树。太息:叹息。 〔12〕涕:眼泪。淫淫:流淌的样子。霰:雪珠。 〔13〕夏首:夏口,夏水入长江处。西浮:船西行。 〔14〕顾:回望。龙门:郢城东门。 〔15〕婵媛:情思牵萦。 〔16〕眇:通“渺”,辽远之意。蹠(zhí):践;踏。 〔17〕从流:随着江水漂流。 〔18〕焉:于是。洋洋:漂泊不定的样子。客:旅外,指流浪者。 〔19〕凌:乘,驾。阳侯:波涛之神,即指波涛。汜滥:波澜起伏。 〔20〕忽:恍恍惚惚。翱翔:飞,在水上漂飞。焉:何处。薄:通“泊”,停船不行进。 〔21〕 〔22〕蹇(jiǎn)产:曲折。释:解,解开。 〔23〕运舟:驾舟。下浮:顺江东下。 〔24〕终古之所居:世代所居住的地方,指郢城。 〔25〕逍遥:飘荡。 〔26〕羌(qiāng):语首助词,无实义。 〔27〕须臾:片刻。反:通“返”。 〔28〕背:离开。夏浦:夏水之溪。 〔29〕坟:水边高地。 〔30〕聊:姑且。 〔31〕州土:国土。平乐:平和安乐。 〔32〕江介:江边。遗风:自古流传的淳朴民风。 〔33〕当:面对。凌阳:波涛。焉:何处。至:到。 〔34〕淼(miǎo);大水茫茫。焉如:往哪里去。 〔35〕曾:乃,竟。夏:房屋。丘:荒丘,废墟。 〔36〕孰:谁。两东门:郢都的两座东门。芜:荒芜。 〔37〕怡(yí):快乐。 〔38〕惟:语气助词,无义。 〔39〕江与夏:长江、夏水。涉:渡。 〔40〕忽若:忽然。去:离开。信:相信。“不信”,意为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41〕复:返回。 〔42〕惨:悲伤。郁郁:抑郁。不通:不舒畅。 〔43〕蹇:艰难,困厄。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戚:悲。 〔44〕外:外表。承欢:博取欢心,讨好。汋(chuò)约:即绰约,美好的样子。 〔45〕谌(chén):实在。荏(rěn)弱:柔弱。持:维持。难持,难以维持国家。 〔46〕忠:忠心。湛(zhàn)湛:厚重、老实的样子。愿进:愿得进用,为国尽力。 〔47〕被(pì)离:即“披离”,四面散开。鄣:同“障”,蔽障。 〔48〕抗行:高尚的行为。抗,通“亢”,“高”的意思。 〔49〕瞭:眼珠明亮。杳杳:深远。薄:接近。 〔50〕谗人:说他人坏话的人。 〔51〕被:加。 〔52〕愠 〔53〕夫(fú):彼,那。“夫人”,意为“那伙人”。忼慨:同“慷慨”。 〔54〕踥蹀(qiè dié):同“躞蹀,小步行路的样子。日进;日见进用。 〔55〕美:德行美好的人。超:远。逾:更加。迈:远,疏远。 〔56〕乱: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 〔57〕曼:远望。流观:四面观望。 〔58〕冀:希望。壹:同“一”。反:通“返”。 〔59〕反:返。故乡:指鸟的老巢。 〔60〕首丘:头向着山丘。 〔61〕信:确实。 鉴赏 《哀郢》的创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如: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十一年(前288年)、十年(前289年)、七年(前292年)、二年(前297年),等等。对其写作背景,亦有纷纭众说,影响比较大的有“楚破哀郢说”,即:秦将白起于顷襄王二十一年攻破楚都郢城,屈原痛而作《哀郢》。诸说不妨并存。我们认为,它作于顷襄王十一年左右的合理性更大一些。理由是:屈原是在顷襄王二年被放逐的,《哀郢》中有“至今九年而不复”之句。秦军破郢城是史有明载的;但郢城失陷与屈原因哀感而作《哀郢》毕竟是两回事。《哀郢》中便没有片语只字的国破惨痛的描写与呼号。就鉴赏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与其过多地进行写作时间、背景以及与之有关的作者生平之类的种种考证,倒不如更多地着眼于作品本身。 《哀郢郢》是一首流亡者的哀歌。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终不被楚怀王所纳;怀王最后上当受骗、客死秦国,楚国因此丧师失地、元气大伤。顷襄王继位,国势江河日下;正直、耿介的屈原成为顷襄王兄弟、奸佞小人们的眼中钉,终于顷襄王二年被赶出国都——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漫长的流亡岁月里,屈原无时无刻不怀念国都、忧虑父母之邦的命运。沉重的使命感、沉痛的哀感郁积胸中,倾于笔端,乃成《哀郢》。《哀郢》可以说是华夏载籍中第一部祖国忧思录。在这部最早的祖国忧思录中,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多方面意义的艺术形象——一个高大的爱国者、勇猛的批判者、坚毅的探索者、独立不移的人格维护者、生活的积极参与者的形象。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二句,便赋作于开篇之际便激起爱国的洪波。这里楚国百姓大流亡的背景,当是顷襄王元年秦兵败楚于汉北,亦即《史记》所载“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汉北地区战火烽起,百姓罹难,沿汉水纷纷南逃。屈原在次年仲春被逐,流徙于汉水、夏水一带时,恰遇一批批汉北难民,遂有“民离散”云云。国土沦丧,国事日非,生灵涂炭,使他痛心疾首。在屈原的心目中,郢都便是国家的象征;他对郢都城门的眷恋——“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对故国乔木的寄怀——“望长楸而太息兮”,对郢城的种种猜想——“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此可芜”,统统都是爱国至情、痴情的充分体现。他离家愈远,这至情便愈厚;辞国愈久,这痴情便愈浓。那登高远眺(“登大坟以远望兮”)、泪如飞雪(“涕淫淫其若霰”)的诗人形象,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爱国文人的形象。诗人对辽阔富饶的国土、淳朴善良的民风的正面赞颂(“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为后世颂诗作法开了先河。与开篇两句相呼应的,是尾声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两句。这两句在修辞上的成功——设譬之妙——固然值得我们欣赏,其审美上的价值似更应予刮目相看。在这里,诗人的爱国之情已浓得化不开了。这两句是诗人爱国至情的结晶。“我死了也要回去,父母之邦哟!”这滚烫的誓言之万古长青、新美如画,决定于它的审美意识。屈原的爱国精神、美政理想是鲜明的,其美政、爱国的手段是批判、斗争。《哀郢》虽以“哀”为感情基调,却非懦夫弱女子者流之哀,而是一种阳刚之哀。这是《哀郢》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之一。《哀郢》中屹立着一个勇猛的批判者,其批判的锋芒主要是对着楚王身边贵族、权臣集团的,“外承欢”两句、“众谗人”两句以及“众踥蹀而日进兮”莫不如此。至于开篇那一声愤激的震撼人心的呼告——“天啊!你为何这般失常?”则是直刺最高统治者了。如同《离骚》,《哀郢》中的诗人形象同样是一个求索者的形象。同时,我们从“忠湛湛而愿进兮”,又看到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者的形象。若哀而心死,屈原、屈赋的价值不知将减却多少。诗人虽清醒地看到处境之维艰,明智地预料到前途的渺茫,但一息尚存,仍奋斗不息。正因为如此,这首哀歌才震烁千古。 在创作手法上,属于中国文学两大源头之一——楚辞的《哀郢》,给后世文学以丰富的乳汁。心理的描写、情绪的捕捉、感情的渲染、对比的鲜明、比喻的高妙,等等,正显示出诗人的卓荦、屈赋的高华。本篇以哀情渲染之成功而瞩目于中国文学史。“哀郢”即哀郢城,实则是哀楚国。以《哀郢》的行文顺序看,他哀民、哀故土、哀君、哀故都、哀州土、哀江介。“哀郢”不是哀郢城已破,而是哀楚国行将灭亡。诗人的哀情是彻头彻尾的,是沉痛无匹的。从赋史的角度看,《哀郢》是哀歌之祖,此后乃有大批的哀赋问世,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潘岳的《怀旧赋》《寡妇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夏完淳的《大哀赋》,等等。《哀郢》的影响非仅限于赋。《哀郢》以降,诗坛、词坛哀作如云,著者如曹植、张载、王粲等人的《七哀诗》、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李煜词、纳兰性德词。王国维评李煜词是“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那么,数典溯祖,《哀郢》堪称最早的血泪诗篇。我们与尼采持同一态度:“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见《人间词话》)基于这种文学鉴赏态度,我们给《哀郢》以极高的评价。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