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咏怀(其十七) 阮籍 |
释义 | 咏怀(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鉴赏 《晋书·阮籍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说他“不与世事”“酣饮”都是外观,其内心是非常敏感和痛苦的。他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在政治高压下,感到异常孤独和苦闷,这首诗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 诗人一张口,就提出一件沉沉心事:“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说是堂无欢者,其实岂止于是,孤独感总像阴影一样,始终追逐他。《咏怀》(其一),就开宗明义表示:“忧思独伤心。”那是写的“薄帷鉴明月”的夜不能寐,苦苦思索。与这首白日无欢合而观之,则说明一整天都郁郁寡欢,精神压抑,渴望在政治上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能如愿。这种思想状态,是《咏怀》组诗整体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坐”二字居于篇首,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寂寞孤独的气氛。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从结束“日暮”看,这首诗情感触发的时间是“百感中来不自由”(杜牧)的黄昏。黄昏是凝贮情感具有潜在力的感发时刻,最容易触动隐忧,而撞起心中的郁积。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有诗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钱钟书先生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所以,作者在屋子里待不住,而步出门外,“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只见长长的东西大道,也同样静悄悄,不见车马走动。放眼望断,悠悠大地似乎已进入沉息。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影,更没有一个“可与欢”者。这时空旷、寂寥、孤寞之感则更为侵袭包逼。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仅仅可见的是天边还有一只鸟儿恓恓惶惶朝西北的林子飞去,离群的狐兔急忙忙地窜奔东南方的山脚下。触物感怀,由物及人,诗人自然想到自己孑身一人,茕茕无助。这种景况,曹植有过详细的描写:“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赠白马王彪》)阮籍在于咏怀,自与曹植旅途描写有详简不同,但两人的政治处境及情感色彩却很有仿佛。诗人深感自己如同一只孤鸟,薄暮黄昏,飞向何处?出路何在,精神实在也恓惶极了。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孤独无欢,自然想到亲人的温暖、朋友的关照,诗人说如果能在这个时候见到知己亲友,晤对欢言,涤除忧愁,排解不欢,那该多么好啊!当然他也知道这种企求只是奢想,反过来只会更增一番愁苦。 这首诗作者只说他孤独,而何以孤独,则一言不露。取意辽远,颇多感慨,“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哀怨空寞,兴寄无端。但观其处境身世,其厥旨归趣,还是大致可求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